胸内淋巴结的命名及分组方法
raiden楼主
2011-05-19 13:07

1979年,美洲癌症分级和最终结果报告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for cancer staging and end result reporting,AJC)按照胸内淋巴结群的位置并参照解剖标志分组和命名,将纵隔淋巴结分9组[5],该方案标志性强、比较细致,但是组群之间的界限不清,容易重叠。 1983年,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参照AJC命名原则,提出新的淋巴结分组定义系统[6] 。将最上纵隔组并入上气管旁组,将原气管前后组并归入上、下气管旁组和食管旁组,将主动脉下组和主动脉旁组淋巴结更名为主肺动脉组和前纵隔组。 1988年,Fridmen推出了经修订的新的命名系统,即改良ATS淋巴结命名系统[7],将纵隔淋巴结分为9区,其划分淋巴结位置的重要标志为动脉韧带、奇静脉、无名动脉的起点和上叶支气管,纵隔淋巴结位置的划分如下:锁骨上淋巴结(supraclavicular nodes):位于气管中线两侧的锁骨上区内,2R:右上气管旁淋巴结(right upper paratracheal nodes):位于气管中线右侧,头臂干尾缘同气管的交点和肺尖之间,2L左上气管旁淋巴结(left upper paratracheal nodes):位于气管中线左侧,主动脉弓的顶和肺尖之间,4R:右下气管旁淋巴结(rihht lower paratracheal nodes):居中线右侧,位于奇静脉的头缘和头臂干尾缘同气管右侧的交点之间,包括一些气管前和腔静脉旁淋巴结,4L:左下气管旁淋巴结(left lower paratracheal nodes):居气管中线左侧,位于主动脉弓的顶和气管隆凸平面之间,肺动脉韧带的内侧,包括一些气管前淋巴结,5区:主肺动脉淋巴结(aortopulmonary nodes):包括主动脉下和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或主动脉或左肺动脉的外侧,左肺动脉第一支的近侧,6区:前纵隔淋巴结(anterior mediastinak nodes):升主动脉或头臂干前方的淋巴结,包括一些气管前和主动脉前淋巴结,7区:气管隆凸下淋巴结(subcarinal nodes):位于气管隆凸下方的淋巴结,不包括肺内下叶支气管及下叶动脉周围的淋巴结,8区:食管旁淋巴结(paraesophageal nodes)居气管后壁背侧和食管中线两侧的淋巴结,包括气管后淋巴结,9区:右或左肺韧带淋巴结(right or left pulmonary ligament nodes):位于右或左肺韧带内。1997年,美国抗癌协会根据Naruke介绍的淋巴结分布图,将奇静脉淋巴结命名为第4区,而不是第10区。

1997年,美国抗癌协会根据Naruke介绍的淋巴结分布图,将纵隔淋巴结分为9组:1.最上纵隔组;2:上气管旁组;3:血管前气管后组;4:下气管旁组;5:主动脉弓下组;6:主动脉旁组;7组:隆凸下组;8组:食管旁组;9组:肺韧带组。 综合国内外文献[8~10],常把纵隔淋巴结分为三群:
1.前纵隔淋巴结群 又称纵隔前淋巴结群,与气管、支气管及肺有关的淋吧结位于上纵隔的前部,分为左、右两群。(1)左群:多位于主动脉弓的前上方及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的前方,称为主动脉淋巴结。少数位于主动脉弓的前下方近动脉韧带处,称为动脉韧带淋巴结。左群淋巴结收纳左肺上叶及气管等 的集合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纵隔前淋巴干。(2)右群:位于上腔静脉前和左、右头臂静脉汇合部的前上缘,收纳气管等的集合管,接受右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参加合成纵隔前淋巴干。
2.后纵隔淋巴结群 该群位于上后纵隔和下后纵隔内,在心包后方、胸段食管和胸主动脉前方和两侧,主要包括食管旁淋巴结和下肺淋巴结。
(1)食管旁淋巴结:该淋巴结群沿胸段食管的两侧分布,主要收纳胸段食管、心包后、肝左叶上部的淋巴,其部分汇入肋间降干,部分汇入气管旁淋巴结或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2)肺韧带淋巴结: 肺韧带淋巴结群位于肺下静脉下方的肺韧带胸膜中,沿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分布。最大的淋巴结紧贴肺下静脉。此组淋巴结在左侧较右侧常见,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相连,主要收纳两肺下叶基底部的淋巴。
3.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群 为纵隔中最重要的淋巴结群,位于纵隔中部,气管两侧,气管分叉及主支气管周围。根据淋巴结分布位置,将其分为三组:
(1)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位于左、右主支气管起始部所形成的夹角内,即气管分叉下方,又称气管分叉淋巴结或隆凸下淋巴结,收集两肺下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上叶下部的一部分集合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汇入左、右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部分输出管可直接汇入气管旁淋巴结(多为右侧)。隆凸下淋巴结是左、右肺淋巴管共同汇入的部位,故两侧的肺癌均可累及此主淋巴结,并可经其输出管侵及右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即左肺的肿瘤可转移至右肺的局部淋巴结。
(2)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位于气管下部和左、右主支气管上方,其分布状况有所不同:左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凹面,较散在,有些淋巴结紧靠左喉返神经,有些淋巴结稍靠前方,右动脉韧带即肺动脉根部的前纵隔淋巴结群形成交通网,收纳左肺上叶的集合淋巴管,并接收左支气管肺淋巴结和隆凸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汇入两侧的气管旁淋巴结。右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位于奇静脉弓内侧和右肺动脉上方。该淋巴结群是左、右肺重要的淋巴结群,其中右肺上叶的一部分集合淋巴管直接汇入此主淋巴结,其余部分肺的集合淋巴管均经支气管肺门淋巴结和隆凸下淋巴结而简介汇入此结,其输出淋巴管主要汇入右气管旁淋巴结,一部分汇入纵隔前淋巴结。
(3)气管旁淋巴结群 呈链状分布于气管两侧及气管前方,分为上、中、下三群,三群之间互相交通。上群位于甲状腺下极后方,中群位于气管胸上段与无名静脉相交处附近,下群位于气管下段两侧,与气支气管上淋巴结相连。右侧气管旁淋巴结较左侧大而多,收纳两侧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及隆凸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左气管旁淋巴结较稀少,主要收纳左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
关于纵隔淋巴结的分组,临床广泛使用的是1978年Naruke等介绍的淋巴结分组方法,其分组如下:
1组 上纵隔淋巴结。位于胸段气管上1/3,相当于气管旁淋巴结群的中群淋巴结。
2组 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中下段两侧,相当于气管旁淋巴结的下群淋巴结,其于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相通。
3组 气管前后淋巴结。 包括气管前淋巴结(3)、气管后淋巴结(3p)和前纵隔淋巴结(3a).相当于前后纵隔淋巴结群的部分淋巴结。
4组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位于气管和主支气管形成的夹角处,相当于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群,左侧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右侧位于奇静脉下。
5组 主动脉弓下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处,相当于动脉韧带淋巴结群的动脉韧带淋巴结。
6组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膈神经前方、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旁,相当于前纵隔淋巴结群的主动脉淋巴结。
7组 隆凸下淋巴结。位于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相当于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
8组 食管旁淋巴结。位于隆凸下后方,紧贴食管,相当于后纵隔淋巴结群的食管旁淋巴结。
9组 下肺韧带淋巴结。位于下肺韧带内及下肺韧带后下方,相当于后纵隔淋巴结群的肺韧带淋巴结。

打开医脉通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确认
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科 肝病科 内分泌科 肿瘤科 血液科 精神科 呼吸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感染科
外科
普通外科 神经外科 胸心外科 泌尿外科 骨科 整形外科
其他
麻醉科 妇产科 儿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皮肤性病科 急诊/重症 影像科 检验科
打开APP,参与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