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例
作者:杨栋 王丽 徐建华等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等
纤维血管瘤在耳鼻咽喉科多发生于鼻咽部,其发生在上颌窦者很少,近期我科室诊治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因左面部肿胀感7个月余,2016年10月8日于我科门诊就诊,门诊医师查体见左侧鼻腔新生组织,触之易出血,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示左上颌窦、筛窦软组织影(图1A),诊断为鼻腔鼻窦肿物(左),建议入院治疗。入院行常规查体,并行鼻窦MRI检查示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内可见片状混杂信号改变,T1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T2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窦壁呈膨胀性改变。左侧鼻腔内可见片状异常信号改变,T2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左侧额窦、筛窦内可见片状长T2异常信号改变(图1B)。初步诊断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部分恶变(左)?追问病史,患者3个月前曾有数次痰中带血、涕中带血,无大量出血,未行治疗,痰中及涕中带血症状消失。后取鼻腔肿物给予行活检,操作过程中出血较多,给予棉片压迫后出血停止,病理回报鼻息肉。
图1 A 鼻窦CT冠状位,左鼻腔、左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CT值30~50 Hu,上颌窦内侧壁压迫性吸收,鼻中隔右偏,B 鼻窦MRI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内可见片状混杂信号改变,T1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T2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窦壁呈膨胀性改变,C 术后鼻窦CT轴位,左上颌窦内侧壁局部缺损,左上颌窦黏膜增厚,D 增生血管及纤维性间质伴胶原化提示为纤维血管瘤,HE×10
于2016-10-24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左鼻腔左上颌窦肿物摘除,术中见肿物呈暗黄色,1∶1000肾上腺素加利多卡因
20 ml反复做鼻腔及肿物表面黏膜收缩,操作时出血少,行上颌窦中鼻道开窗,见肿物来源于上颌窦口内下侧,上颌窦黏膜光滑,术后病理:可见增生血管及纤维性间质伴胶原化提示为纤维血管瘤并纤维素
性坏死(图1C)。术后2周复查见术腔少量痂皮,术后3个月复查鼻窦冠状位CT示鼻窦黏膜增厚,未见新生组织及骨质破坏(图1D)。患者未出现涕中带血及痰中带血症状。
讨论
血管瘤可分为纤维血管瘤与海绵窦血管瘤,前者多发生于儿童,且以鼻咽部多见,成人发病率较少。上颌窦纤维血管瘤临床极为少见,近年来鲜有报道,发病具体原理未知,一般认为是上颌窦内慢性炎症,外伤致使黏膜出血所致,其影像表现可有临近骨质的破坏,故而与恶性肿瘤不容易区分。CT检查可能会出现如下表现:①由于出血和组织坏死造成的密度不均匀;②相邻骨质的变化和窦腔的扩大;③由于骨质破坏被误认为的恶性肿瘤;④血管内血栓形成,长时间后形成的静脉石;但是无论CT还是MRI检查没有特征性表现。大多数医师不建议术前行活检,因有出血可能性,但本例患者行术前活检出血量不大。其鉴别诊断包括内翻性乳头状瘤、上颌窦囊肿、神经纤维瘤及其他良、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既往曾有主张放疗及化疗,但近期更多主张鼻内镜手术治疗,手术入路包括Caldwell-Luc及中鼻道开窗,其并发症主要在于术中出血。
结合本例患者术前诊断、术中处理及文献复习,在上颌窦纤维血管瘤诊疗方面,我们认为对临床症状有鼻塞、涕中带血,查体发现鼻腔肿物,且影像学上表现为压迫性骨质吸收的患者,应该考虑本病的存在;术前可行活检,但需提前做好止血准备,可选择呋嘛液棉片压迫止血;术中应与麻醉医师沟通,给予控制性降压;术区应以稀释副肾素(1∶10000)棉片充分收敛鼻腔黏膜及肿物;术中可行快速病理检查;手术入路可选择中鼻道开窗、泪前隐窝入路、下鼻道开窗等手术入路,术中可选择30°、70°鼻内镜下观察肿物根源,并以单极电刀烧灼根基部;术中如有大量出血,可给予压迫止血。总之,上颌窦纤维血管瘤发病率低,但有大出血风险性,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以免产生重大事故。
来源:杨栋,王丽,徐建华等. 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例 [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25(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