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性虹膜囊肿1例

来源:临床眼科杂志 2018.08.29
我要投稿

作者:谢鹤 聂辅娇 孙淑铭 刘志敏 陈向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9岁,电焊工人。于2017年4月19日因“右眼视力下降伴畏光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做焊接时灼伤双眼,伤后出现双眼灼热疼痛,畏光流泪伴视物不清,当地诊所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抗感染治疗,未行其他处理,治疗后症状稍缓解。现双眼灼热疼痛消失,无胀痛,但右眼仍畏光明显,视力下降,来我院就诊。


既往: 身体健康,否认传染病及寄生虫接触史。查体: 视力: 右眼0.4,左眼0.8;眼压: 右眼17 mmHg,左眼18 mmHg( 1 mmHg = 0.13 kPa);右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不一,房水清,鼻侧1~5点可见1囊性肿块后连虹膜表面,表面有少量色素沉着,前顶角膜内皮及周边房角,大小5 mm×7 mm,瞳孔变形。对光反射灵敏,眼底可见,视乳头边界清,视网膜平伏,黄斑区亮点欠清。左眼未见明显异常。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1): 右眼前房中央深度为2.92 mm,房角开放,鼻侧可见中椭圆形低回声光团,边界清; 眼部B型超声: 眼后段未见异常。


图1  囊性肿块后连虹膜表面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术前给予结膜囊冲洗、泪道冲洗、抗生滴眼液等处理,于4月21日在局麻下行“右眼虹膜囊肿无水乙醇注射术”,术中予以局部麻醉,11点位角膜缘处做切口,注入黏弹剂于囊肿周围和前房内,高倍手术显微镜下以1 ml 注射器针头从角膜缘侧切口刺入囊肿基底部: 缓慢吸出囊肿内液体,见囊肿皱缩后,不改变针头位置,针筒改为含等量医用无水乙醇,注入乙醇使囊肿再次膨胀留置乙醇于囊肿内约1 min或至囊肿变白,吸出乙醇,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囊腔,拨出针头,注吸出前房内的黏弹剂,恢复前房,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5 mg,包扎术眼。术后给予抗炎等对症治疗。


现已痊愈出院,出院时复查UBM(图2): 虹膜平坦,椭圆形低回声光团消失,囊壁已贴附在一起。1个月后随访患者视力无下降,角膜透明无水肿,眼压: 右眼15 mmHg,左眼17 mmHg; 囊肿无复发,残留局部膜状组织。


图2  囊性肿块消退,虹膜平坦前顶角膜内皮及周边房角


讨论


本例患者做焊接时被灼伤,考虑有铁屑溅入右眼内穿破角膜,又未行眼科手术及时处理,同时结合患者症状、眼科裂隙灯、UBM检查,考虑右眼外伤植入性虹膜囊肿(炎症刺激期) 。


本例手术较传统无水乙醇注射法有两大改进: 首先术中在虹膜囊肿周围及前房注入了适量的黏弹剂,通过黏弹剂包裹囊肿,防止渗漏的无水乙醇损害眼内组织,能有效的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同时黏弹剂可维持前房的手术空间,利于手术的简化操作;其次,通过生理盐水冲洗囊腔,清除残留于囊腔的无水乙醇,减少无水乙醇对眼内组织的损伤,同时清除变性的囊壁增生上皮细胞,减少术后炎症反应。该手术具有微创,损伤小,操作简单,对眼球结构影响小,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能给临床虹膜囊肿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植入性虹膜囊肿虽发生率低,一旦发生由于其易播散、易复发、预后差的特性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预防十分重要,发生角膜或角膜缘穿孔伤后,应及时至眼科专科诊治,正确处理角膜伤口,避免上皮细胞植入前房,能有效的预防外伤植入性虹膜囊肿的发生。本例患者双眼灼伤后未及时行正确诊治,促使了疾病的发生。


来源:谢鹤,聂辅娇,孙淑铭等.植入性虹膜囊肿1例[J]. 临床眼科杂志科,2018,26(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