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伴老年性白内障1例

来源:临床眼科杂志 2018.09.15
我要投稿

作者:王宇 闫小四 陈巧梅等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眼科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是一种罕见的眼部疾病,临床表现为晶状体前囊膜的板层分离,透明的前层囊膜卷曲漂浮于前房中。晶状体前囊膜的板层分离后晶状体代谢受影响,所以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的患者多伴白内障。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伴老年性白内障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83岁,主因双眼无痛性视力逐渐下降约1年余于2017年6月9日入院,既往: 14年前因“双眼闭角型青光眼(左眼急性发作期、右眼临床前期)”,在我院行左眼小梁切除术及右眼虹膜周切术治疗,术后眼压正常,否认眼部外伤史,否认从事锅炉工、厨师、电焊工等高温及与红外线有关的工作,职业在家务农。


入院眼部检查: VOD: 0.1 VOS:光感,眼压: (NCT)R: 15.0 mmHg L: 17.0 mmHg,双眼: 结膜无充血,左眼上方滤泡平,角膜透明,角膜后未见色素性及灰白性KP,前房浅,房闪(-),虹膜周切口(右眼颞上方、左眼正上方) 通畅,右侧瞳孔大小正常,光反射可,左侧瞳孔大直径约5 mm,光反射迟钝,双眼瞳孔区有一类环形透明卷曲的囊膜片在前房内漂动,基底与晶状体前囊膜相连,晶状体前囊表面未见其他色素样物质沉着,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合并核样混浊,眼底: 右眼视盘边界清色可,C/D≈0.3;左眼视盘边界清色苍白,C/D≈0.9。


图1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患者右眼未散瞳眼前节彩照;图2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患者右眼散瞳后眼前节彩照


临床诊断: 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双眼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双眼抗青光眼术后、左眼视神经萎缩


于2017年6月10日上午在表面麻醉下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人工晶状体植入于囊袋内,术中未发生放射状撕囊、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第1天: 术眼视力为0.3,角膜水肿,房闪(+),人工晶状体位正,眼压: (NCT) L: 11.0 mm Hg;给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治疗,术后2周复查: 术眼视力为0.5(不能矫正),角膜水肿消退,房闪(-),人工晶状体位正,眼压: (NCT) L: 12.0 mmHg。


讨论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和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疾病。晶状体囊膜在组织学上分为两层,即内层和外层,悬韧带附着的外层称为悬韧带板层。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是悬韧带板层从晶体剥脱,在裂隙灯下可见透明卷曲的囊膜在房水内漂浮,随眼球的转动而飘动,常有晶状体混浊(40%)。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与老年有关;其他原因包括外伤震荡、眼内异物(铜、铁)存留以及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有关; 也多发生在远视眼患者,可能与远视眼的解剖有关。本例患者发病原因考虑与: 其年龄高、务农可长期暴露于日光下有关;也可能与其青光眼手术治疗有关。


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又叫剥脱综合征,它是一种基底膜疾病,1954 年Dvorak-Theobald证实了晶状体前囊的沉着物与晶状体囊之间被一清晰着色线所分离,这些物质不来源于晶状体,故倡用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以利于与真性剥脱相鉴别。


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多为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包括: (1)眼前节假性剥脱物质沉淀: 特有的灰白色头皮屑、小絮片和薄片样物质可沉淀在晶状体前囊、瞳孔缘、角膜内皮、虹膜前或后、小梁网、悬韧带和玻璃体; 晶状体前囊剥脱物质一般可见三个部分: 瞳孔区的中央盘、周边的白色颗粒带(晶状体前囊外1/3)、两者中间的透明带,这是其重要的诊断特征。(2)眼前节色素分散: 角膜内皮及房角有色素沉着。(3)青光眼发生率高约30%~80%,通常为开角型青光眼。


综上所述,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和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虽然临床表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还是可以通过两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来区分。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和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的治疗,在没有继发白内障或青光眼时,无需特殊治疗;如果继发了白内障可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术前应散瞳检查晶状体悬韧带有无断裂、有无晶状体不全脱位;如果继发青光眼,可先用眼降压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失效(眼压不能控制正常或有进行性视野损害)时,应尽早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


来源:王宇,闫小四,陈巧梅等. 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伴老年性白内障1例[J]. 临床眼科杂志,2018,26(2):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