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曼氏迭宫绦虫病表现一例
作者:吴迪,李俊,高茜,何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患者女,52岁,于4天前自行发现左乳肿物,约蚕豆大小,无红肿,偶伴刺痛,无乳头溢液,无头痛呕吐,无发热
。专科检查:双乳位置、大小基本对称,乳晕区无色素沉着,无乳头内陷,无局部皮肤红肿、破溃,“橘皮征”(-),“酒窝征”(-)。左乳12点钟方向可触及大小约1.6cm×1.0cm肿物,质韧,活动度尚可,表面光滑,边界清;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侧腋窝、锁骨上、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超声检查:左乳12点钟方向实质低回声区,乳腺癌不除外,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
DS)4b类。X线检查:左乳上份片、块状肿物,为多个结节融合成,内无钙化,周围结构紊乱,大小约3.7cm×2.7cm,考虑乳腺癌或腺病恶变,BI-RADS4a类(图1)。
图1乳腺X线示左乳上份多个结节融合肿块,内无钙化
MRI检查:左乳内上及外上象限腺体内多发小囊状稍长T1、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簇状、边缘强化为主,壁光滑,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灌注曲线呈Ⅱ型,考虑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待排,BI-RADS4a类(图2~5)。
图2T2WI示左乳内上及外上象限皮下腺体内见多发小囊状长T2信号;图3DWI示病变囊性区域呈高信号;图4ADC示病变区域信号稍低,ADC值约1.399×10-3mm2/s;图5增强扫描示病变边缘强化,呈“隧道样”、多囊状表现
手术记录:于左乳下-上象限作一长约8cm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暴露腺体组织,探查见一白色带状虫体,长约30cm,形似绦虫,未蠕动,给予完整取出,并切除虫体形成“隧道”及虫体周边腺体组织(图6A、B)。病理:左乳病变送检为寄生虫,周围腺体组织慢性炎及异物肉芽肿形成。经寄生虫教研室进一步诊断为曼氏迭宫绦虫。
图6A、B术中所见
讨论
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及成虫均可寄生于人体内,以幼虫寄生引起的裂头蚴病较为常见,在我国是重要的人类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其中较为常见的感染方式为吞食未煮熟的蛙肉。乳腺寄生虫病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因对该病缺乏认识,易误诊为乳腺其他病变。本组病灶在钼靶检查上缺乏典型表现。但在MR检查上存在一定特征,即病灶位置多位于皮下、较表浅,分布不规则,可跨象限分布,呈多发小囊状、“隧道样”长T1、T2信号表现,增强扫描边缘强化,可见多发小环状强化,且囊壁光滑,此特点符合其他部位寄生虫的影像学表现;此外病变区域在DWI上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约1.399×10-3mm2/s,这一点也符合非肿瘤病变的ADC值特征。
需要与之鉴别的病变主要有:
(1)非肿块型乳腺癌:相对于肿块型乳腺癌而言,非肿块型乳腺癌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易与炎症混淆,其主要影像表现为病变呈类三角样、沿导管走行段样分布,一般仅局限在一个象限,T1WI、T2WI无特征性表现,但DWI为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可出现环形强化灶,但多为坏死后的环形强化,壁厚薄不均、大小不一,部分可见壁结节;此外还有一些间接征象,如沿导管线样强化、乳头凹陷。值得注意的是,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表现不一,有研究认为非肿块型乳腺癌多表现为增强后缓慢强化,多呈Ⅰ、Ⅱ型曲线;但也有研究认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曲线以Ⅱ、Ⅲ型为主,由此提示在非肿块性乳腺癌与乳腺炎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TIC曲线的价值有限。
(2)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灶好发于乳晕区,增强扫描多环形强化,壁通常较光滑,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但ADC值通常高于恶性病变。当患者有明确的产后病史或寄生虫感染病史时,较易做出诊断,若无明确病史时,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寄生虫感染鉴别较为困难。
(3)乳腺包虫病:为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寄生于人体,以肝脏最常见、肺次之,流行于畜牧区。乳腺包虫病多呈球形、椭圆形的囊性病灶,由囊壁和囊腔组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囊为虫体本身,外囊是宿主组织对包虫囊肿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包饶。
X线摄影一般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典型表现为“蛋壳”样、弧形囊壁钙化。MRI检查示包虫囊肿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性灶,外囊呈较均匀环形等/稍低T1信号,T2低信号,子囊的出现为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即“囊中囊”,且可为多个子囊排列于外囊的内壁,DWI上囊内呈高信号、囊壁呈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液无强化,表现为“车轮状”“玫瑰花状”,与肝包虫病影像学表现类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乳腺寄生虫感染的影像学表现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不甚相同,可综合病变DWI、ADC表现及增强扫描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但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像表现存在相似之处,即表现为DWI高信号、ADC上信号不低,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强化且内壁光滑,不同之处在于乳腺寄生虫感染时环形、“隧道样”强化灶形态较小且均一,而肉芽肿性乳腺炎环形强化灶大小不一,再结合病史,有助于鉴别诊断。
另外,对于乳腺不同类型寄生虫病,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多为个案,而对于影像表现的分析更少之又少,本文总结了乳腺曼氏迭宫绦虫病与包虫病的影像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类型寄生虫病影像学表现与对应疾病在其他器官上的表现一致,为诊断提供思路。
来源:吴迪,李俊,高茜,何波.乳腺曼氏迭宫绦虫病表现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40(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