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面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1例

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04.06
我要投稿

作者:王然,韩影,王乃堃,陆丽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

 

颌面部及颈部带状疱疹可侵犯颅神经引起颅神经病变。面神经是最易受累颅神经之一,可引起患侧面神经麻痹,治疗不当常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瘫。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配合针灸、康复锻炼等非药物治疗。

 

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是消除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麻痹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全身用药作用于面神经局部的剂量有限、症状恢复慢,局部激素治疗联合神经脉冲射频可提供更直接的治疗效果。本病例是颈枕部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的病人,经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于我科接受超声引导下面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最终面瘫症状基本恢复正常。

 

文献中尚无面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的报道,本研究将对该例治疗中脉冲射频参数及药物剂量进行描述,为临床提供参考。同时,面神经介入操作常在CT引导下进行,超声相比CT引导减少了辐射暴露、影像资源的占用,操作更加简便,但文献中尚无超声下经茎乳孔面神经介入治疗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将对超声引导下面神经介入治疗技术进行报道,为临床使用该项技术提供更多的参考。

 

1.一般资料

 

病例,男性,62岁,因“左颈枕部带状疱疹疼痛20天”入院。病人于20天前疲劳后出现左颈前区、锁骨上区、耳后区域成簇疱疹,持续烧灼样、针刺样疼痛。于当地医院接受抗病毒、皮肤外用药物治疗后皮疹逐渐结痂愈合,但疼痛持续,未明显缓解。疱疹第10天出现左面部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等症状,给予局部针灸治疗,效果不佳,至我科就诊。

 

给予口服加巴喷丁600mg,每日3次,甲钴胺0.5mg,每日3次,疼痛较前缓解,但仍影响生活。为进一步治疗,以“带状疱疹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收住入院。入院查体: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7分,神志清醒,精神差,左侧颈前区、锁骨上区、耳后区域(左C2-4脊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疱疹愈合后瘢痕,触痛(+)。左侧额纹变浅、鼻唇沟变浅、右侧正常,静止及运动状态口角右侧歪斜,鼓腮漏气,HB(House-Brackmann)面神经瘫痪分级V级。

 

辅助检查:血常规、出凝血五项等术前检查排除治疗禁忌。入院后加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100mg,每日2次,口服,行C2和C3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及2次神经根注射治疗后,耳后枕部及锁骨上区疼痛基本消失,颈前下颌骨下区域轻度疼痛,VAS评分2分,轻微触痛。

 

病人要求积极治疗面瘫症状,遂于治疗室行左侧经皮面神经脉冲射频(刺激模式:2Hz,1.5V,200s;42℃脉冲射频,480s)后静止状态双侧面部基本对称,运动时口角右侧歪斜较前改善,鼓腮漏气较前缓解,HB评分III级,自诉面部僵硬感缓解。射频后第2日、第5日超声下给予面神经注射治疗(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至3ml)。第7日,病人面瘫症状基本缓解,HB评分II级。术后1个月,口服加巴喷丁600mg,每日3次,盐酸曲马多缓释片100mg,每日2次镇痛,VAS评分1分,颈前下颌骨下区域轻度疼痛,无触痛,病人面瘫症状基本缓解,HB评分II级。

 

术后3个月,口服加巴喷丁300mg,每日3次镇痛,VAS评分1分,颈前区域轻度疼痛,无触痛。无明显面瘫症状,HB评分I级。

 

2.超声引导下面神经脉冲射频治疗

 

病人入院时有头颅CT扫描数据,获取DICOM格式CT文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重新层面切割,获取茎突斜水平位CT影像(见图1)进行路径规划以作超声下穿刺操作的参考。

 1649204152713212.png

病人入治疗室后取右侧卧位,操作者位于病人前方。下颌及乳突周围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后取低频超声探头斜短轴放置在左耳下(下颌切迹-乳突连线),见茎突超声图像(见图2A,2B),旋转探头显示茎突长轴,彩色多普勒观察茎突深面颈内动静脉,并将茎突根部调整至图像中心(见图2C,2D),再旋转回斜短轴。穿刺点定位在外耳道前下方,局部麻醉后,取射频穿刺针自前向后平面内进针,穿刺至茎突与乳突间(茎乳孔开口处)(见图2B),穿刺中可长轴观察穿刺针于茎突根部浅面划过关系(见图2D)。拔出针芯,插入电极,给予2Hz刺激测试,<0.5V诱发左面部肌肉抽动,确认针尖位置良好,给予电刺激治疗2Hz,1.5V,200s及42℃标准脉冲射频480s。

 1649204166971271.png

3.讨论

 

面神经是带状疱疹最常侵犯的颅神经之一,多发生于耳带状疱疹,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部疱疹及口角歪斜、鼻唇沟不对称、鼓腮漏气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引起面神经神经束膜增厚水肿、神经束间及神经内血管周围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神经髓鞘变性。

 

在骨性管道中,尤其是迷路段走行的面神经由于神经水肿导致压迫及血供减少,进一步加重神经损害。目前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常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周期长,药物通过全身代谢后只部分作用于受损面神经,治疗显效慢,目前仍缺乏针对性的局部治疗方法。

 

脉冲射频是治疗慢性疼痛的常用手段,在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中,脉冲射频对局部的炎性环境具有良好调节作用。本病例一方面于茎乳孔处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相比于全身用药可以更直接地作用于神经本身,甚至可能弥散至骨性管道内,更好地缓解神经炎症及水肿;同时使用脉冲射频及神经电刺激治疗,可能起到缓解神经炎症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本例病人在治疗后1周面瘫症状便有明显的改善,在治疗后3月恢复到基本正常的水平,证明了整体治疗的有效性,但由于联合了糖皮质激素,因此关于脉冲射频治疗在治疗中的确切作用以及干预时机的选择,仍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去证实。面神经大多以一根从茎乳孔穿出,因此颅外段面神经介入治疗常以茎乳孔为穿刺靶点。

 

茎乳孔位于颅底乳突与茎突之间,居于乳突根部前内侧。为精准穿刺完成治疗,操作常于CT引导下进行,但CT仪器常受到科室医疗资源限制,并且增加病人的辐射。超声是疼痛科微创介入治疗的重要引导工具,凭借便捷无辐射等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超声引导下面神经介入治疗的方法尚无报道,本病例报道了超声引导下的面神经穿刺的操作细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茎突纤细,超声扫查过程中需仔细辨认,茎乳孔位于茎突乳突间,由于超声无法直接获得茎乳孔的影像,因此扫查过程需尽可能靠近茎突根部,根据乳突及茎突根部超声影像判断茎乳孔的空间位置,同时自前向后的进针方向更有利于穿刺针方向的调整。本例病人还根据术前CT扫描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获取穿刺切面影像,以作超声解剖观察的参考,并顺利完成面神经脉冲治疗,证实了超声引导下面神经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本病例为临床应用该技术提供参考,更多的技术细节仍有待更多的病例探索与总结。

 

来源:王然,韩影,王乃堃,陆丽娟.超声引导下面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麻痹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07):55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