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硬膜外分娩镇痛一例
作者:张竞文,李平,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麻醉科
患者,女,32岁,56kg。因“停经38+3周,发现皮肤瘙痒3周余”入院。患者孕34周出现皮肤瘙痒及肝酶异常,给予药物治疗后缓解。孕晚期腹部皮肤变硬,出现全身多处皮下出血点及色素沉着。
孕32周后出现足背部皮肤溃烂及瘢痕形成,开始服用甲泼尼龙片4mg,每日1次。孕12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100mg,每日1次至孕36周。既往史:8岁时被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
(systemic sclerosis,SSc),未规律治疗。
查体:四肢关节、骶部等全身多处皮肤变硬,呈蜡质,指尖变形溃烂,远端指关节缺如,膝肘关节屈曲挛缩,活动受限。张口度两横指,嘴唇皮肤僵硬,多颗牙齿脱落,MallampatiⅢ级;鼻翼萎缩;腰背部皮肤未见明显变硬,椎间隙清楚。外阴及会阴部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变硬。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张口受限未完成肺功能检查。
入院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轻度),妊娠合并SSc,妊娠合并胆囊结石,胎儿脐带绕颈1周,G1P0孕38+3周宫内孕头位单活胎待产。患者无阴道分娩绝对禁忌,拟顺产。
患者宫口开大1cm,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穿刺顺利,成功置管4cm。给予1.5%利多卡因4ml作为试验剂量,5min后未发现局麻药中毒和广泛阻滞现象。10min后,感觉阻滞范围为L2—T12,VAS评分由8分下降至6分,未给予硬膜外负荷剂量,而是采取硬膜外滴定式给药,即先通过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低速持续给药,后根据麻醉平面调高泵速或通过镇痛泵加药。
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50μg、1%罗哌卡因
100mg、生理盐水90ml。初始参数为:背景量6ml/h,追加量5ml/次,锁定时间20min。根据患者VAS评分将泵速提高到8ml/h,给予两次追加量后感觉阻滞范围扩大到S5—T10,患者VAS疼痛评分降为3分。
宫口开至7cm后,产程进展缓慢,产科与麻醉科沟通后,泵速降至4ml/h。临产约16h50min后,患者顺利娩出一男婴,体重3520g,新生儿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均为10分。胎儿娩出后将泵速调高至9ml/h,并追加5ml。分娩后宫缩乏力,静滴缩宫素4u/h、葡萄糖酸钙
1g、氨甲环酸
1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250μg、双合诊
按压子宫等治疗,15min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产后出血
共580ml。分娩结束后1h,拔出硬膜外导管,总用药液100ml,共追加5次。
讨论
SSc是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多系统结缔组织疾病,患者有局部或广泛皮肤硬化,可伴内脏系统受累。皮肤硬化可累及患者四肢、面部和上胸部等处,内脏系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由于此类患者临床经验少,因此围术期麻醉管理难度较大。SSc患者可有面部纤维化,鼻翼萎缩,张口受限,下颌关节挛缩,颈部活动度受限。
本例患者张口度两横指,MallampatiⅢ级,多颗牙齿脱落,存在困难气道的可能。虽然心肺功能未见明显降低,但胃肠道受累,表现为嗳气、反酸。以上两点增加了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困难以及反流误吸的风险。由于SSc患者背部皮肤一般不会累及,区域麻醉可以安全替代全身麻醉,也是术后镇痛的有效治疗措施。但SSc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椎管内阻滞后更容易发生低血压,需备好升压药物,尽量采用滴定给药,避免麻醉平面过高,避免肺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
本例患者选择硬膜外而非腰-硬联合麻醉进行分娩镇痛,是考虑到若行腰-硬联合麻醉,可能在早期无法发现硬膜外置管是否有效,再次穿刺对此类患者可能更不利。硬膜外试验剂量后并未立即给予负荷剂量,而是采用滴定给药法,减少了局麻药单次用量,降低了平面过高的风险。
虽然达到理想感觉阻滞平面的时间延长,但是血流动力学未受到明显影响,也基本满足了患者的镇痛需求,停药2h后患者感觉恢复。局麻药中未加入肾上腺素,是考虑此类患者存在血管痉挛,容易导致缺血坏死,而肾上腺素可能加重缺血。综上所述,对于合并有SSc的产妇,麻醉科医师应充分了解累及器官及严重程度,评估围术期风险,制定周密的麻醉方案,保证患者安全。
来源:张竞文,李平.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硬膜外分娩镇痛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0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