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香菇皮炎 1 例
作者:任旭琦, 刘安齐, 聂群玲, 曹双林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2 岁。 因双上肢红斑伴瘙痒 1 d,于 2020 年 6 月 9 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患儿 1 d 前在学校食堂 食用烹饪过的未完全煮熟的香菇后双上肢出现红斑伴 轻度瘙痒,无发热、头晕、胸闷及疼痛等其他症状。既往 体健,无药物过敏史,近期无感冒及其他病史,无化学 物品接触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 全身黏膜无损害,浅表淋巴结无增大。 皮肤科检查:双上 肢皮肤可见多发的条状淡紫红色瘀斑,未隆起于正常皮 面(图 1),触之皮温及感觉正常,无局部触痛,头部、面 部、躯干及下肢皮肤未见类似皮损
,皮肤划痕征(-)。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
均正常。 患儿家属拒绝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要求直接治疗。 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曾食用香菇史, 临床诊断为香 菇皮炎。 治疗:为缓解瘙痒及皮损临床症状,采取对症治疗, 给予口服枸地氯雷他定
8.8 mg,每日 1 次,共 6 d;外用 丙酸氟替卡松
(每日 1 次)及氧化锌
洗剂(每日 3 次)。 7 d 后电话随访,患儿双侧手臂皮损已完全消退,未遗留色 素沉着。
2 讨 论
香菇皮炎目前主要被认为是摄入香菇细胞壁中的 香菇多糖引起的一种蕈类中毒反应, 潜伏时间为 2~ 120 h,平均 42.4 h,常见诱发原因为食用香菇或静脉注 射香菇多糖注射液[1-2]。 目前本病已报道病例主要为成 年患者,国内儿童香菇皮炎尚未见报道[3-4]。 本病主要 临床特征为仅有皮肤损害,一般不伴有系统病变,皮损 特征为鞭挞样条状或线状红斑,还可出现瘀斑或紫癜, 斑块、 脓疱及色素减退等症状,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 痒,瘙痒剧烈者,可因反复搔抓而引起表皮伤痕。 除自 觉瘙痒外,部分患者还可有局部灼热感。躯干为香菇皮 炎最常见发病部位,其次为四肢,偶可见于头部、面部 及颈部,极少见于手、足部,基本不累及皮肤黏膜。日晒 可导致本病皮损及瘙痒症状的加重[1,5]。 本例香菇皮炎 患儿主要发病部位为双侧手臂, 未累及手掌及手背皮 肤,呈对称性发疹。 香菇皮炎皮损组织病理表现无明显特异性[4-5],同 时本病具有自限性, 预后良好, 痊愈后皮损可完全消 退,常不遗留色素沉着。本例患儿不愿配合组织病理检 查,但病史清晰,可明确诊断,故本例未行皮损组织病 理检查。 本病鉴别诊断主要需与其他也可能出现鞭挞样条 状或线状红斑皮损的疾病,如皮肌炎、成人 Still 病及乳 腺癌相鉴别。 上述疾病所出现的类似香菇皮炎的皮损 通常会伴有黏膜病变, 而香菇皮炎则多不累及黏膜[6]。 使用博来霉素
、多西他赛
、顺铂
+培美曲塞
等化疗药物 后也可能出现类似鞭挞样皮损[7-8],询问用药史及食物 摄入史,则可鉴别。 本病患儿还应与儿童虐待伤痕鉴 别,诊断香菇性皮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为发病的时间 与食用香菇之间的关联。 香菇皮炎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无自觉症 状者,可不予处理;瘙痒严重者可给予口服抗组胺药 物及外用糖皮质激素
治疗;对于重度患者也可给予系 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6]。 虽然香菇皮炎不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疾病,但目 前在临床上仍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 随着全球化的 进展及全球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香菇的食用人群、使用 含有香菇多糖药物的人群范围及数量都可能会进一步 扩大及增加,未来的发病率或许会出现上升。提高并普 及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医生、基层皮肤科医生,急诊科 医生、儿科医生及肿瘤科医生对于本病的认识,对于香 菇皮炎在临床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来源:任旭琦,刘安齐,聂群玲,曹双林.儿童香菇皮炎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2,51(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