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2.04.26
我要投稿

作者:于炳洋, 陈少华,威海市立医院皮肤医疗美容科


涎腺导管癌(SDC)是一种临床非常罕见的涎腺恶 性肿瘤,占所有涎腺肿瘤的 0.2%~2%。 SDC 主要发生 于老年男性,恶性程度很高,涎腺导管癌可以原发,也 可以继发于多形性腺瘤, 其组织病理特征类似于乳腺 导管癌,通常发生早期转移,局部复发,病死率较高[1-2]。 本病国内外文献报道并不多见, 现将我院皮肤医疗美 容科门诊诊治的 1 例 SDC 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 岁。 因下颌部皮肤肿物 10 年,手术切除 术后渐增大 5 年,于 2019 年 7 月 28 日来我科门诊就诊。 患者 10 年前下颌发现一米粒大肿物,隆起于皮肤,无痛 痒,渐增大至黄豆大,于当地诊所行手术切除,术后未行 组织病理检查,性质不明。 5 年来肿物逐渐增大至蚕豆 大,皮损未破溃。 期间患者无畏寒、发热头痛等不适,未 予治疗。 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全身各系统检查均正常,浅表淋巴结未 扪及增大。 心、肺、腹部检查均正常。 皮肤科检查:下颌 部可见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红色浸润性肿块, 约蚕豆 大,边界不清,中央可见线状凹陷性瘢痕,约 1.5 cm× 0.2 cm,表面光滑、潮湿,质地较硬,凹凸不平,未破溃 (图 1A);皮下深部可扪及 1.5 cm×1.5 cm 肿物,边界不 清,质韧,无压痛,移动度差。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彩超示颏部切口皮下一 12 mm×13 mm×7 mm 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治疗:门诊完善术前准备,于 2019 年 7 月 29 日 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下颌部肿物切除术及颈部淋巴 结清扫术,手术扩大肿物边界 5 mm 切除,术中发现肿 物已浸及肌肉深面,界限不清,质地韧,紧贴下颌骨骨 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将肿物与周围组织锐性分 离切除,并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创面缺损部位 行邻位皮瓣转移修复术。 患者术后 10 d 切口愈合良 好,皮瓣色泽红润(图 1B)。 术中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下颌)真皮组织、皮下 纤维脂肪组织及横纹肌组织内可见乳头状腺癌、微乳 头状腺癌浸润或转移, 细胞排列呈团块状或筛孔状, 肿瘤团块周围有收缩间隙;肿瘤细胞细胞核异形性明显,核大深染(图 2)。 术后免疫组化:CK7(+)、雌激素受 体(ER)(>95%,+++)、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 (部分+)、GATA-3(+)、雄激素受体(AR)(>90%,++)及 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20 及甲状腺核转录因 子(TTF)-1 均(-)。 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合皮损组 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诊断为下颌部浸润性微乳头 状 SDC。术后行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 检 查结果正常,但不能排除其他脏器来源的可能,建议行 局部放射治疗。 目前仍密切随访中。


1650117628428534.jpg


1650117647271790.jpg

 

2 讨 论

 

WHO 对 2017 年新版涎腺肿瘤部分增加了高级别 转化这一概念,亦称去分化,指传统型低级别涎腺癌失 去原有的形态学特征,转化为多形性高级别癌,组织病 理上低级别和高级别癌相互毗邻,二者截然相反,高级 别癌通常为差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3] 。 SDC 患者主要 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好发,有文献报道男女发病比率约 3∶1,本病最常发生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舌下腺、小 涎腺、上颌及喉部等部位[4] 。 临床上大多数 SDC 患者皮 损呈现为迅速扩大的团块,伴有面瘫或疼痛,常伴有局 部淋巴结转移,超过 1/3 患者可发生远处转移,初次诊 断后观察到远处转移的时间相对较短,中位时间仅 16 个月。 转移部位最常见是肺部(54%)、骨骼(46%)和淋 巴结(42%),另外有 18%患者发生脑转移[5] 。 SDC 大体上多为实性肿块,部分可伴有囊性变,切 面白色、褐色或灰色,质地较硬,通常与周围组织分界 不清,临床上很难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SDC 是高度 恶性肿瘤,表现为组织结构破坏,肿瘤细胞排列呈条 索、团块、乳头、筛状结构,可见较多核分裂及坏死,部 分患者可见导管内癌成分[6] 。 浸润性成分通常为腺样、 条索样、乳头样及实性,可有砂粒体和鳞状分化。 细胞 质丰富红染,可为强嗜酸性、颗粒状或嗜酸细胞样,细 胞核大、核质比高、核仁明显,染色质粗,核分裂象常 见,可见神经侵犯。 其部分区域为典型的导管癌成分,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类圆形至短梭形, 胞质丰富嗜 酸,细胞核大,染色质粗,异形性明显,并可见横纹肌 样细胞及多核瘤巨细胞,二者有移行。 典型的 SDC 在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下即可诊断, 免疫组化主要用于确认诊断。通常 SDC 患者广谱和低分 子量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阳性,CK7 可强阳 性,CK20 偶有局灶阳性。 CK7 可以为原发性涎腺癌和转 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7] 。SDC 通常对平 滑肌肌动蛋白(SMA)和 S-100 蛋白表达呈阴性,这可以 用来区别其他的涎腺肿瘤[5] 。 但本病组织病理上仍需与乳 头状汗腺癌、 腺样囊腺癌及微囊肿样附属器癌等疾病相 鉴别。 乳头状汗腺癌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形性及病理 性核分裂象, 免疫组化示强阳性表达 EMA 和广谱细胞 角蛋白(P-CK),部分表达 GCDFP-15,不表达癌胚抗原 (CEA)和 S-100 蛋白。 SDC 部分形态特点与腺样囊腺癌 存在交叉, 但腺样囊腺癌伴有肌上皮分化, 免疫组化示 CEA 阳性,CK 弱阳性,EMA 阴性。 而微囊肿样附属器癌免疫组化示导管结构 CEA 阳性,肿瘤细胞索、角质囊肿和 管状结构 CK17 染色均阳性。 SDC 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辅助放疗,然而传统治 疗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经过手术和放疗的患者 3 年内 复发病死率>60%[8] 。 Boon 等[9] 报告对性激素标志物中 AR 阳性的 SDC 患者使用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结果表 明 ADT 对约 50%患者有效。 综上所述,SDC 是恶性程度高的唾液腺恶性肿瘤 之一,60%~80%患者通常于 5 年内死亡, 约 33%患者 肺部、骨骼、肝脏、大脑和皮肤等部位发生局部复发和 远处转移[2] 。 浸润性 SDC 的标准治疗原则为予完整的 局部扩大切除手术及颈部淋巴清扫, 并辅以放疗和化 疗,但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略。

 

来源:于炳洋,陈少华.下颌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2,51(0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