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氯芬联合吗啡鞘内给药治疗痉挛伴疼痛病人1例
作者:程祝强,曾永芬,张凯,金毅,东部战区总医院疼痛科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因各种原因导致躯体痉挛的病人,临床往往予以口服巴氯芬片治疗,但收效甚微,且不良反应较大。鞘内给予巴氯芬可发挥更优的疗效,鞘内巴氯芬(intrathecal baclofen,ITB)可有效缓解因上游运动神经元病理状态而导致的骨骼肌痉挛症状,并可以减轻骨骼肌肉疼痛。
此外,部分痉挛病人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巴氯芬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欠佳,而鞘内阿片
药物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国外有文献报道鞘内联合使用巴氯芬和吗啡
治疗难治性痉挛伴疼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限于药物,国内也只有少量使用ITB治疗痉挛状态的临床经验,ITB联合鞘内吗啡(intrathecal morphine,ITM)治疗也仅有动物实验
的报道,尚未有同时使用ITB和ITM治疗的临床报道。
本研究采用ITB联合ITM成功治疗1例痉挛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人,可以为今后国内相关病人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病例,女性,55岁,因“四肢痉挛性疼痛50余天”入院。病人于2014年5月因腰腹部及四肢感觉障碍就诊后被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2015年11月出现四肢痉挛伴疼痛,口服加巴喷丁胶囊
0.6g,每日3次、曲马多
缓释片0.1g,每日2次、巴氯芬片20mg,每日3次,痉挛及疼痛症状控制欠佳,双下肢较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7~8,双上肢较轻(VAS评分2~3),且出现了巴氯芬导致的乏力、眩晕
等不良反应。
2016-01-06入院给予巴氯芬注射剂50μg鞘内注射,抽搐症状消失约6h,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期间仍存在中度疼痛,VAS评分5。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2016-01-08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导管尖端T8。考虑病人存在的疼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而鞘内吗啡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用量小、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因此予以40mg巴氯芬注射剂+200mg吗啡注射剂+生理盐水配至150ml药盒[外接式无线镇痛泵系统输注装置,型号:REHN(11)],药盒内药物浓度:巴氯芬26.67μg/0.1ml,吗啡0.13mg/0.1ml。输注泵参数:持续量0,bolus:0.1ml。
术后第1天:0.1ml,1次/12h,术后第2天:0.2ml,1次/6h,术后第3天:0.4ml,1次/6h,双下肢痉挛症状消失,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0~1分。维持治疗至2016-08-24开始逐渐减量,2017-04-17取出鞘内导管,期间病人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间断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随访至2020-12-30,病人口服曲马多缓释片0.1g,每日2次、加巴喷丁胶囊0.3g,每日3次,无肢体痉挛,双上肢轻度疼痛(VAS评分0~2)。
2.讨论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和视神经,累及脊髓可导致急性脊髓炎,主要表现为疼痛、痉挛、乏力等。长期痉挛可导致骨骼肌肉痉挛性疼痛,而中枢神经病变也可能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巴氯芬为γ-氨基丁酸类似物,是一种骨骼肌松弛剂,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巴氯芬主要有胃肠道和鞘内两种给药途径,虽然口服巴氯芬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浆浓度在1~2h达到峰值,但巴氯芬的脂溶性较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活性物质浓度大约只有血浆中的1/8。因此,该病人因脊髓病变而出现四肢痉挛,开始口服巴氯芬片治疗,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
巴氯芬鞘内给药脑脊液中的浓度高于口服给药的30倍,其用量低于口服量的1000倍,且方便调整剂量,能精确控制鞘内药物浓度,快速有效的缓解痉挛症状,且嗜睡、乏力、眩晕等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少而轻。ITB给药模式可采用持续给药或间断单次给药(bolus)。
有文献报道,在持续低剂量输注情况下,导管尖端5cm处的巴氯芬浓度仅为尖端的0.5%,在持续高剂量输注情况下,导管尖端5cm处的巴氯芬浓度为尖端的50%,而在10cm则难以检测到。然而,在bolus剂量下,导管尖端5cm处的巴氯芬浓度为尖端的75%,在10cm处仍有23%。此外,有病例报道,使用bolus剂量给药较持续给药的每日用量下降了20%。由此可见,bolus给药优于持续给药模式,因此本研究采用了bolus给药模式。
巴氯芬能有效缓解痉挛,对痉挛引起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单一的巴氯芬并不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该病人在鞘内巴氯芬测试注射之后,其痉挛症状得以缓解,但疼痛症状只获得了部分减轻。根据病人病史及疼痛性质,诊断病人的疼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而阿片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有动物实验证实,鞘内同时应用巴氯芬和吗啡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协同镇痛作用。Saulino总结了47例应用巴氯芬联合吗啡鞘内给药治疗难治性疼痛和痉挛的病人,结果显示是安全有效的。
Sadiq等报道将巴氯芬和吗啡注射剂复合使用至少1年,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因此,本研究在鞘内泵中同时混入了吗啡注射剂。该病人同时使用ITB和ITM后,痉挛症状和疼痛症状均得到良好的缓解,且未发生不良反应。该病人在15个月之后成功将鞘内药物撤退,痉挛症状消失,仅存较轻微疼痛,继续服用小剂量曲马多和加巴喷丁后疼痛即能得到良好缓解。
大多数的痉挛病人接受ITB治疗需要1~10年,少数需要10年以上。有病例系列研究报道,鞘内巴氯芬对严重痉挛的治疗时间为4月至43个月(平均18个月)。该病人的痉挛症状为免疫性疾病所致的脊髓炎症导致,治疗15个月后痉挛症状消失,一方面可能是巴氯芬抑制了α运动神经元过度活动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可能是病人的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其痉挛和疼痛症状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在病人口服药物难以控制的情况下,积极鞘内给药干预,是促进病人康复的最佳方法之一,也可对病人重拾战胜病魔的信心给予极大的帮助和鼓舞。
来源:程祝强,曾永芬,张凯,金毅.巴氯芬联合吗啡鞘内给药治疗痉挛伴疼痛病人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09):7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