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转流下右位主动脉弓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手术麻醉管理一例
作者:宋雪美,陈松,张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患者,女,18岁,157cm,45kg,因“头晕、劳累4年余”入院。既往有活动后头晕、劳累4年余,休息后可缓解。否认手术史、外伤史。查体: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主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右位主动脉弓并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狭窄,双侧异位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动脉瘤近、远段管腔狭窄,其近侧管腔最短直径约5mm、远侧管腔最短直径约9mm(图1)。
头部血管CTA: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变异,左侧大脑前动脉细小,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细小。心脏彩超: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71%,各房室内径正常范围,静息状态下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术前诊断:(1)右位主动脉弓并主动脉瘤;(2)胸主动脉狭窄、双侧异位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狭窄;(3)双侧髋臼先天性发育不良伴髋关节脱位。拟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弓动脉瘤切除并人工血管置换术、胸主动脉狭窄切除术”。
入室后行心电监护:HR78次/分、SpO2 100%、RR12次/分。局麻后行左股动脉穿刺置管,BP100~110/80~90mmHg。麻醉诱导:舒芬太尼80μg、依托咪酯
20mg、罗库溴铵
50mg,诱导过程中BP稳定。待肌松药物起效后,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管(左管32Fr)插管,插管深度29cm,测试肺分隔良好,单肺通气时麻醉机参数:VT280ml,RR17次/分,I∶E1∶1.5,维持SpO2>95%。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测CVP8~10cmH2O。
行右颈内动脉穿刺置管测压,维持颈内动脉血压100~110/70~65mmHg。麻醉维持:舒芬太尼0.02~0.03μg·kg-1·min-1、右美托咪定0.01~0.02μg·kg-1·min-1、顺式阿曲库铵
3~4μg·kg-1·min-1、丙泊酚
0.05~0.10mg·kg-1·min-1、0.5%~2%七氟醚。术中于右侧第4肋间开胸,显露右位弓部主动脉瘤,游离动脉瘤两端时,BP70~100/50~65mmHg,此时加深麻醉深度、予以多巴胺
1~3μg·kg-1·min-1,维持SBP100~110mmHg。
在术者分离降主动脉狭窄段时,稍有挤压下肢血压下降明显,故调整多巴胺剂量,维持SBP130~140mmHg。患者血管瘤位置特殊、周围血管杂乱,术中单纯靠血管活性药物无法稳定维持循环,若长时间的血压不稳定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全身脏器缺血、缺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等相关并发症,决定立即启用心肺转流(cardio pulmonary bypass,CPB),在CPB辅助下(保持自主心率)切除动脉瘤、置换人工血管。行右侧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置管后,连接心肺转流机,采取股-股转流的方式,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480s时开始转机,同时将肛温降至35.5℃,CPB过程中保持患者自主心跳,维持MAP60~80mmHg,控制动脉流量50ml·kg-1·min-1左右,维持颈动脉MAP55mmHg左右,以上各值均需通过监测颈动脉压力和左股动脉MAP来调节心肺转流灌注流量、静脉回流量。
转机时为患者戴上冰帽降低脑耗氧,同时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血管置换成功后,转机70min时复温,予硝普钠
0.3~0.5μg·kg-1·min-1持续泵注,肛温逐渐恢复至36.6℃,逐渐减小灌注流量,循环稳定,停机,总转流时间99min。在不影响术者操作情况下,恢复双肺通气,设置麻醉机参数:VT350ml,RR15次/分,I∶E1∶2,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5cmH2O,同时手动膨肺,助右肺复张。手术历时7h55min,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带管送回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出手术室时HR105次/分、BP112/62mmHg、SpO2 100%,术中总尿量2800ml。术后随访:术后1d,拔除气管导管,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对答切题。术后3d转入普通病房。术后10d,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无异常,切口愈合良好,能自行活动,遂出院。
讨论
右侧主动脉弓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左第四弓或左背主动脉后退,而右背主动脉依然通畅导致的,比较常见的类型是镜像型和Kommerell憩室型;其中Kommerell憩室是胚胎发育时第四主动脉弓背残迹引起的,多形成为主动脉弓降段的异常膨大。其主动脉弓发出的分支依次为:左、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而左锁骨下动脉则起源于Kommerell憩室,此类型较常引起动脉瘤,这类患者会因气管、食管等结构受压迫,出现吞咽困难、咳嗽
、喘鸣等症状。
本例患者不仅出现右位主动脉弓动脉瘤,且合并双侧锁骨下动脉畸形、降主动脉狭窄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瘤,实属罕见。该患者血管解剖结构特殊,手术、麻醉风险极大,为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术前经过多学科讨论,制订了详细的麻醉计划。术前讨论重点在于术中是否需要CPB辅助。
如果使用CPB保驾护航,可为术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术中安全增加一份保障。但CPB也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术后出血、炎症反应激活、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风险。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使用CPB辅助。涉及主动脉弓的手术,常需要监测上、下肢动脉压力,便于观察术前上下肢动脉血压是否不同、血管置换后管道是否通畅及调节CPB期间脑灌注压力。该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靠近降主动脉狭窄处,如按常规选择上肢桡动脉,在处理降主动脉狭窄处时,动脉压力会受到干扰;故选择监测右颈内动脉压力,在夹闭动脉瘤两端时,能够连续性监测其变化趋势来调整心脑灌注量。
本例患者采用股-股转流、心脏不停跳的并行CPB方式,心脏自搏以保障升主动脉分支,即心脑的灌注,CPB保障双侧锁骨下动脉和胸、腹主动脉分支的灌注。采用此方法,心脏有持续的供血、供氧,能防止心肌细胞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CPB期间,予以冰帽脑部降温,减慢脑血液循环,降低脑耗氧,予以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
颈动脉MAP维持在55mmHg左右,且据术中情况实时调整,防止因灌注不足导致肺、肾、脊髓等缺血、缺氧损伤,或者因灌注流量过高导致心脑的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因静脉回流过多,也会造成脑水肿、脑出血。CPB后肺损伤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其与全身炎症反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等因素有关;此外该手术是右侧开胸,术中采用单肺通气;所以该患者肺组织遭受双重打击,做好肺保护是麻醉管理的重点。
目前可应用于临床的肺保护方法公认的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即小潮气量通气、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肺泡复张策略。在术中,麻醉科医师多次吸引肺内渗液,防止肺内残留过多液体,手术主要步骤完成后,立即恢复双肺通气,且将APL压力阀设置至30mmHg,予以间断手动膨肺以助肺泡复张,同时设置PEEP 5cmH2O。手术结束时听诊双肺无啰音、呼吸音清,SpO2 100%,术后1d即可拔除气管导管,动脉血氧分压达术前水平。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为右位主动脉弓动脉瘤,合并多处血管畸形,手术及术中麻醉管理难度大。术前充分评估有利于制定麻醉监测管理方案,术中维持循环稳定、做好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保护,与手术医师、心肺转流组医师积极默契的配合,均是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及术后恢复良好的关键。
来源:宋雪美,陈松,张红.心肺转流下右位主动脉弓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手术麻醉管理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12):13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