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术中顽固性高血压及溶血反应一例

来源: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2.12.27
我要投稿

作者:江家龙,康芳,黄祥,侯涛,李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

 

患者,男,55岁,170cm,56kg。因“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规律口服缬沙坦80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60/90mmHg左右;痛风病史十余年,规律口服非布司他40mg,每日1次;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数年,未行任何治疗;有慢性贫血病史;有输血史;2周前因骨痛体检发现双下肢水肿被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入住心内科。

 

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头颈部、胸部以及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Hb77g/L,白细胞3.98×109/L,肌酐87μmol/L,尿素氮10.1mmol/L,Ca2+1.52mmol/L,常规C-反应蛋白167.9mg/L,超敏C-反应蛋白>5mg/L。头颅MRI示:额叶占位。术前诊断:额叶占位(星型细胞瘤可能),高血压病,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额叶占位切除术”。

 

入室后,HR74次/分,BP166/92mmHg,RR14次/分,SpO297%。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6μg/kg、依托咪酯0.3mg/kg、罗库溴铵1mg/kg。麻醉维持: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μg/ml、瑞芬太尼2.5~4.0ng/ml、右美托咪定8μg/h,吸入1%~3%七氟醚。麻醉诱导后患者BP降至80/50mmHg,予羟乙基淀粉以及复方乳酸钠补液,去甲肾上腺素100~200μg/h泵注维持BP120/75mmHg左右。

 

首次动脉血气分析示:Ca2+0.486mmol/L、Hb59g/L。予葡萄糖酸钙2g/h泵注。手术进行约140min后,输注红细胞悬液3u,复查Ca2+0.808mmol/L,BP160/95mmHg左右,停用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调整麻醉药物七氟醚、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剂量加深麻醉,维持BP130/80mmHg左右。

 

手术进行约170min后,患者BP逐渐升至160/95mmHg,予乌拉地尔5mg以及尼卡地平0.2mg静脉推注,患者BP继续升高,最高升至210/110mmHg左右。继续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加深麻醉,维持BP在140/85mmHg左右。手术时间210min,术中补液量1500ml,红细胞3u,术中出血量200ml,尿量1200ml,术中未及时观察患者尿液性状,术毕发现患者尿液呈酒红色。

 

血气分析示:Ca2+0.956mmol/L,Hb69g/L。患者入麻醉恢复室约20min后,自主呼吸恢复,神志清楚,肌张力可,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BP200/105mmHg,予乌拉地尔5mg、尼卡地平0.2mg间断推注,硝酸甘油2mg/h泵注,BP降至180/90mmHg。给予硫酸镁2.5g缓慢推注,BP下降至160/80mmHg。拔管后约20min,Steward评分6分,送回病房。患者回病房后BP200/95mmHg,给予硝普钠泵注,BP降至150/90mmHg左右,约6h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停用硝普钠。

 

术后急查血常规以及生化时,连续3次采血,出现溶血从而导致无法检测样本,最终血常规示:Hb77g/L,白细胞3.82×109/L,生化及电解质示:肌酐102μmol/L、尿素氮14.15mmol/L、总胆红素47.9μmonl/L、间接胆红素31.7μmonl/L、直接胆红素16.2μmonl/L、Ca2+1.84mmol/L。

 

术后第1天出现下肢腘静脉血栓。复查血常规示:Hb77g/L、白细胞2.82×109/L,生化示:总胆红素32.1μmol/L、直接胆红素5.1μmonl/L、间接胆红素27.0μmonl/L、肌酐101μmol/L、尿素氮14.50mmol/L。术后第3天Coombs实验弱阳性;术后第4天,Hb61g/L,白细胞4.48×109/L。

 

术后积极排查患者贫血病因,在排除感染性疾病导致消耗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白血病等疾病后,发现患者除乳酸脱氢酶、常规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明显升高以外,尿轻链Kappa蛋白以及Lambda异常升高。术后随访患者9个月,多次出现骨痛,由于患者拒绝骨髓穿刺,不能确定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但根据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症状,高度怀疑MM。

 

讨论

 

MM患者骨髓内异常浆细胞增生,导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从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MM临床表现为高血钙、肾功能损失、贫血以及骨病。高钙血症是MM重要临床表现,并被纳入诊断标准中。然而,低钙血症易被忽视,MM患者中并发低钙血症也较为常见,张锦等报道,MM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甚至较高钙血症发生率高,低钙血症目前机制仍未明确,可能与患者年龄、球蛋白、肌酐、尿酸以及血磷水平有关。

 

由于MM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M蛋白,因此钙离子浓度的监测常常受到干扰。本例患者出现的低钙血症可能是一种假象,盲目进行补钙,最终导致患者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增加,从而引起顽固性的高血压,且这种高血压可被镁离子所拮抗。校正血钙值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MM患者血钙浓度,从而采取治疗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引起患者长期慢性贫血,目前主要有以下机制:(1)细胞因子抑制红系造血,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2)IL-6可促进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如常规C-反应蛋白,同时升高的IL-6刺激了铁调素的生成,而铁调素可干扰铁代谢,直接导致MM相关性贫血的产生;(3)IL-1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因此,在此患者中,细胞因子IL-6、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本例患者术后尿液呈酒红色,术后采血出现溶血反应,术后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以及术后第3天Coombs实验弱阳性,均反映患者发生了溶血反应。MM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可以导致配血困难,甚至可能导致交叉配血错误。MM患者输血也可引起溶血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当红细胞表面结合有IgG抗体而致敏时,一旦与细胞膜上具有针对IgGFc部分受体的巨噬细胞相遇,红细胞趋向于球形,最终在脾索内阻留破坏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反应。

 

MM患者输血需十分谨慎。目前,针对此类患者围术期输血指征并未统一。患者若需要输异体血时,洗涤红细胞为最佳选择。输血可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纠正贫血,也可能导致输血感染、免疫抑制、血管栓塞。本例患者输血后出现白细胞的下降,腘静脉的栓塞,可能为术中输血所致。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为术后高度怀疑MM,由于术中盲目补钙以及输血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溶血反应以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以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合并长期慢性贫血患者,尤其合并血钙异常、肾功能异常、骨痛等临床表现,应当警惕,积极分析病因,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来源:江家龙,康芳,黄祥,侯涛,李娟.疑似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术中顽固性高血压及溶血反应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04):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