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盲目手术!幽门梗阻、肠梗阻患者,手术后出现了……

来源: 2023.03.06
我要投稿

作者: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呈现


患者,男,33岁。2020年2月17日,患者因“间断胃灼热、嗳气3年,腹痛、腹泻2年,腹胀1年半”第一次入我科。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胃灼热、嗳气,当时未在意;2年前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有隔夜宿食,腹泻,为稀水样便,每日20余次,于外院验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EOS%)18.4%,胃镜提示幽门梗阻、球腔变形。


经抑酸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后,于外院因上述情况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肥大水肿,壁肥厚,胃小弯及胃窦部表面可见淡黄色纤维素组织覆着,十二指肠球部与周围组织粘连,幽门管与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肥厚、质硬,切除远端胃约2/3;剖开切除胃见窦部胃腔狭窄;术后病理汇报提示胃壁全层充血水肿较重,各层均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十二指肠壁各层也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嗜酸细胞性胃炎累及十二指肠。术后不适症状缓解,复查EOS% 16.4%,未予系统治疗。


1年半前(术后5个月)患者出现腹胀、乏力,腹围增大,伴有尿量减少,腹泻,10~20次/天,夜间明显,为稀水样便,于外院查腹部超声提示盆腔积液。腹穿见腹水为淡黄色,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成分,未见瘤细胞。后就诊于我院门诊查全腹增强CT示肠梗阻,考虑升横结肠内容物梗阻所致,肠壁水肿,腹腔积液,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大网膜增厚伴密度不均匀,考虑转移不除外(图1)。


0306图1.png

图1 全腹增强CT


血常规WBC 21.07 x 109/L,EOS% 70.4%。入我院外科后再次查胃镜示残胃炎伴胆汁反流、吻合口炎;肠镜未见异常;网膜超声提示上腹网膜增厚伴结节,肠管略增宽,腹腔积液;予补液、抗炎对症治疗,症状略缓解后出院。出院后自服中药(具体不详)1个月,自觉腹胀症状缓解,未复查。1个月前患者感冒后再次出现腹胀、腹泻症状,性质同前。


于我院门诊查血常规(2020-1-23):WBC 8.56x109/L,EOS% 27.8%。腹部超声:右上腹网膜略增厚,盆腹腔积液。后于某医院住院,化验血常规(2020-2-4):WBC 17.38x109/L,EOS% 43.48%。全腹CT(2020-2-4):贲门区食道下段管壁增厚,部分肠管管壁增厚,盆腔积液。予抑酸、利尿治疗,症状无好转。为系统诊治入我科。


既往史:吸烟史7年,5支/天,戒烟2年


入院阳性查体:腹部膨隆,上腹正中见一长约10cm纵行疤痕,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2020-2-18):WBC 34.50x109/L,EOS 28.32x109/L,EOS% 82.1%,血总IgE 411.30IU/ml,肝功酶学正常,ALB 32.8g/L,免疫球蛋白IgA 1.49g/L,IgG 14.4g/L,IgM 0.98g/L,AFP7. 97ng/ml,CA12-5 89.29u/ml,肾功、风湿三项、风湿抗体系列、尿常规便常规正常。


腹水常规:血性,微浊,细胞总数4800x106/L,李凡他试验阳性,单个核细胞比率PMN% 10%,分叶核细胞比率(MN%)90%,蛋白(积液常规)(PRO)40g/L,腹水淀粉酶正常。腹水涂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90%以上)。


胃镜:胃大部切除、毕罗I式术后,残胃-吻合口炎,十二指肠水肿。病理:吻合口慢性炎症。


肠镜:左半结肠黏膜水肿伴炎症改变。病理:降结肠慢性炎症伴嗜酸细胞浸润,直肠慢性炎症伴嗜酸细胞浸润。骨穿报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F1P1LI/PDGFRa融合基因定性检测阴性。


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此次化验、检查资料,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加用激素治疗:甲泼尼龙120mg,每日一次静点,3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腹部超声提示少量腹水(较前明显减少,基本消退)。改用泼尼松60mg,每日一次口服,序贯治疗,1周后复查血常规嗜酸细胞仍为正常,激素逐渐减量至停药,减量过程中监测血嗜酸细胞均正常。


病例分析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tis,EGE)是1937年由Kaijse首次报道的一种不明原因的罕见疾病,是一种临床-病理疾病,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EoS)弥漫性或节段性浸润胃肠道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诊断较困难。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易患人群已由男性逐渐转变为女性,我国高发年龄为40~50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过敏因素、自身免疫性状态、遗传、胃肠道感染、服用药物等,另外还可能与高脂饮食、种族差异及体重指数(BMI)超标有关。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EoS 局部浸润及脱颗粒和Th2反应为发病基础。目前认为EGE主要涉及两种变态反应,即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Th2介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1970年Klein等根据EoS浸润深度分为3型:黏膜型、肌层型及浆膜型。其中,黏膜型最常见,临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贫血蛋白丢失性肠病;肌层型表现胃肠道肉芽肿样改变;浆膜型表现为腹膜炎、浆膜腔积液。根据浸润部位可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eosinophilic gastritis,EG),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e colitis,EC),可同时发病,胃和小肠是最常见的部位。


目前ECE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外周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并不是诊断的金标准,内镜活检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关键。本病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共识,治疗方法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经验。


目前较公认的治疗原则是避免接触过敏源,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部分患者可自发性自愈,但可复发。对于不能自愈患者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饮食、药物及手术治疗。饮食疗法主要是避免摄入过敏源,其中易至过敏食物包括牛奶、豆类、小麦、蛋、坚果及海鲜。激素是治疗EGE的有效药物,能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首选泼尼松,剂量及疗程遵循个体化原则,病情较重的患者起始剂量可用1mg/kg体重,一般患者用30~40mg/天,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使用6~8周。腹水患者建议首选甲泼尼龙80~160mg/天,静脉滴注,3~7天后再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对激素治疗不能完全缓解可联合应用硫唑嘌呤:50~100mg/天。


由胃肠道肌层受累引起幽门梗阻的患者需行手术切除,如术后仍持续有症状,可选择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建议剂量为2.5~5.0mg/天。对于ECE未来治疗研究,需要对不同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利弊权衡,并对预后进行评估,这将为临床制定后续维持治疗方案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小结


本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初次发病以幽门梗阻表现为主,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予手术治疗,后因复发于我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加用激素治疗,效果佳。通过治疗此病例,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警惕少见类型,即使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梗阻为主,也不要盲目手术,内科激素药物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及时给予规律的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同时减量过程中应注意序贯停药。


参考文献

[1] Jensen ET, Martin CF, Kappelman MD, Dellon ES. Prevalence of Eosinophilic Gastritis, Gastroenteritis, and Colitis: 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Database.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6;62(1):36-42.

[2] Han XX, Guan DX, Zhou J, et al. Zhonghua Er Ke Za Zhi. 2018;56(7):500-504.

[3] Chang JY, Choung RS, Lee RM, et al. A shift in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toward the mucosal disease typ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8(8):669-e88.

[4] Oshima T, Shan J, Okugawa T, et al. Down-regulation of claudin-18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liferative and invasive potential of gastric cancer at the invasive front. PLoS One. 2013;8(9):e74757. Published 2013 Se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