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胎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曹静,张海燕,张文,钱雅婷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妇产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产科
曾有文献报道,完整的轮状胎盘定义需满足以下标准:胎盘胎儿面的绒毛膜板比位于胎盘母体侧的基底板小,胎盘周围无覆盖,胎盘的胎儿面呈中央凹陷,四周由厚厚的灰白色环环绕[1]。本文报告1例轮状胎盘病例。
1病历摘要
孕妇27岁,孕1产0,平素月经规则,4/30d,末次月经(LMP):2016-12-07,停经40d自测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阳性,停经7周出现间断性阴道少许流血5d,查超声提示宫内早孕、见胚芽心管搏动,予口服中成药保胎治疗2周。孕早期在社区建产检档案,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检查在正常范围,其余检查未见异常,孕早期顺利,无明显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否认病毒感染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孕中期定期产检,无创DNA检查正常,孕18周自觉胎动。孕18+5周正常产检,查彩超提示胎盘增厚(41mm)(见图1),孕22周胎儿系统筛查未见异常,孕25周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建孕期产检档案,血压正常,血常规、尿常规
、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检查均正常,其余检查未见异常。孕29周正常产检,查彩超提示胎盘两端向宫腔延伸,似形成环状结构,轮廓状胎盘待排除(见图2a~b)、羊水偏少(羊水指数79mm),门诊诊断“羊水偏少”收住院。予补液、营养支持治疗1周,复查彩超提示羊水指数93mm,胎心、胎动正常,予以办理出院。出院后门诊定期产检,血压正常,胎心、胎动正常。2017年8月10日孕35周时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门诊产检,发现近3周来孕妇宫高不增,查彩超提示羊水偏少(羊水指数78mm),孕周相当于孕32周,门诊诊断“胎儿生长受限,羊水偏少”收住院。孕晚期无头晕、头痛
,无恶心、呕吐,无心悸
、胸闷,否认全身皮肤瘙痒及黄疸病史,无双下肢水肿
,饮食、睡眠好,二便正常。
住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压正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凝血常规、生化检查、传染病8项、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胎心正常,胎儿偏小,入院后予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改善微循环、静脉滴注氨基酸
、葡萄糖、维生素
、丹参营养液补液支持治疗,并予地塞米松
促进胎肺成熟治疗。住院4d后,即孕35+4周复查彩超提示:胎盘厚度48mm,胎盘增厚,其边缘呈锯齿状,突向羊膜腔,羊水指数50mm,胎儿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U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2.0、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51、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0.72;胎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44.7cm/s,RI 0.69,PI 1.38,S/D 3.2;胎儿肾动脉(renal artery,RA):PSV 71.7cm/s,RI 0.90,PI 2.87,S/D 10.1(见图3a~d),查游离雌三醇
数值12.15nmol/L。结合辅助检查,目前大脑中动脉血流、肾动脉血流出现异常,提示胎儿宫内缺氧,羊水过少
,胎盘功能进行性减退,不适宜继续妊娠,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剖宫产一成活男婴,重1950g,1min Apgar评分9分,5min Apgar评分10分,羊水20mL,色清,检查胎盘大小14cm×13cm×5.5cm,重350g,中央薄,边缘厚,呈环状黄色干酪样改变(见图4a~b),并与正常胎盘作比较(见图4c~d),术后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产妇病情稳定出院。剖宫产切口甲级愈合,早产儿
出生后早产,低出生体重转新生儿科住院2周出院。
2讨论
轮状胎盘是一种罕见的胎盘疾病,孕妇在妊娠期发生率为1%~2%[2]。有研究报道,轮状胎盘诊断可基于超声检查,超声下可见胎盘外观异常[3]。然而,很少有轮状胎盘的病例报告,因为在妊娠期轮状胎盘诊断困难,往往只能在分娩后通过检查胎盘才发现[4-5]。因其发生率低且诊断率低,所以目前对轮状胎盘研究基于从超声上的认识,及产后对轮状胎盘作的回顾性统计分析,尚无系统的研究。该孕妇孕期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孕18+5周产检查彩超提示胎盘增厚,孕29周产检查彩超提示羊水少,轮状胎盘待排除,孕35周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羊水少,住院期间监测羊水进行性减少,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缺氧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胎儿存活,小于胎龄儿(SGA),检查胎盘体积小,重量轻,中央薄,边缘厚,呈环状黄色干酪样改变。本文主要讨论轮状胎盘在孕早期、中期、晚期的临床演变过程及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便对轮状胎盘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临床轮状胎盘的形成原因尚不清楚,学说较多,据Scott[6]总结不下10余种。如:(1)子宫内膜炎学说。(2)蜕膜过度增生。(3)胎膜的折叠。(4)胎盘子宫生长共济失调。(5)孕卵在子宫角部着床。(6)叶状绒毛膜代偿性缩小。(7)包蜕膜的破裂。(8)孕卵在蜕膜中种植过深。(9)胎盘边缘出血。(10)孕卵着床过浅。(11)真蜕膜分解。(12)绒毛膜板形成过小。尽管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还倾向于受精卵原始种植能力弱或胚胎的血管胚基原发性异常。轮状胎盘是一种绒毛膜比基底板小的形态学异常胎盘,导致胎盘和胎膜折叠回绒毛膜表面,在产前通过二维或三维超声可被诊断出来[3,7]。也有学者报道了轮状胎盘通过HDlive成像,更加清晰显示了胎盘边缘和胎盘中央的凹陷部分,该方法似乎是二维超声诊断胎盘异常的有益的辅助手段[8]。有报道称,在妊娠18~21周超声测量胎盘厚度超过3.0 cm,高度考虑轮状胎盘,在此孕周内超声测量胎盘厚度可以作为轮状胎盘产前筛查的方法[4]。
本例孕妇在孕18+5周产检,查彩超提示胎盘增厚,厚度41mm(见图1),与该研究结果相符,所以,对孕中期查彩超提示胎盘增厚,需高度警惕轮状胎盘。另有研究报道,轮状胎盘常与严重产前并发症如早产、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胎心异常、胎盘早剥
等有关[2,9]。轮状胎盘导致胎盘剥离,是因为绒毛膜下方的血凝块释放出血清导致溢液,可能与轮状胎盘静脉破
裂的病理生理学有关[10-11]。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肾灌注减少,从而导致羊水过少、胎儿缺氧和(或)死亡[11]。本文孕妇孕早期即孕7周出现间断性阴道少许流血5d,孕中期及孕晚期无异常阴道流血、流液,至于孕早期阴道流血与轮状胎盘是否有相关性尚不明确,需大样本研究证实。有研究报道,轮状胎盘胎盘功能不全也与出生SGA胎儿有关,且死产风险增加了3~4倍。研究也发现,适于胎龄儿(AGA)胎儿的生长曲线下降也可能受到胎盘功能不全的影响,从而增加死胎的风险[12-14]。轮状胎盘和SGA之间的关联,除了胎盘发育不良以外,推测胎儿生长受限是由于胎盘功能不全导致胎盘边缘梗死、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4,15]。
本例孕妇孕35周产检,发现宫高不增3周,结合彩超检查考虑胎儿生长受限,所以临床上遇到轮状胎盘伴有SGA的产妇,需密切关注胎盘功能状况。有报道称超声检测MCA与UA血流,已经被提议作为一种措施,辅助更好地识别由于胎盘功能不全而导致的胎儿生长受限[16-17]。大脑中动脉能很好的反映胎儿颅内供血情况,因胎儿期存在“脑保护效应”,当胎儿缺血、缺氧时,为了保证大脑血液供应,颅内血管扩张,阻力减低[18]。本例孕妇查彩超提示胎儿大脑中动脉RI、PI值较正常偏低,出现了“脑保护效应”。为了保证重要器官的营养供应,RA等周围血管收缩,RI增加,PSV增快,这种胎儿缺氧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被称为“血液再分配现象”[19-20]。本例孕妇查彩超提示胎儿肾动脉RI值增高,PSV增快,已经出现“血液再分配现象”,血液分配至最重要的器官即心脏、肾上腺和大脑,下肢、肠道、肾脏血流量相对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胎儿尿量减少,出现羊水过少。一旦“脑保护效应”消失,即当出现失代偿时,大脑中动脉供血将明显减少,流速明显减低,RI及PI值增高,此时胎儿已经存在严重酸中毒,是胎儿宫内缺氧的终末阶段。所以,结合病史、产检及辅助检查,该例轮状胎盘孕妇,出现胎儿生长受限,肾血流灌注减少,导致羊水过少,游离雌三醇数值低于正常,提示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肾动脉血流出现异常,出现“大脑保护效应”及“血液再分配现象”,考虑胎儿宫内缺氧的代偿,综合评估后不适宜继续妊娠,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检查胎盘呈轮状胎盘,体积较正常胎盘偏小、重量较正常胎盘偏轻(见图4a~b),胎儿生长受限,小于胎龄儿。
妊娠期轮状胎盘诊断困难,孕早期先兆流产可能与轮状胎盘的形成有相关性,孕中期查彩超提示胎盘增厚,需高度警惕轮状胎盘,孕晚期通过彩超检查更能明确轮状胎盘的诊断。轮状胎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妊娠晚期出现胎盘功能减退、羊水过少、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若不能及时发现异常,会导致死胎、死产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轮状胎盘的诊断对改善妊娠结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略。
来源:曹静,张海燕,张文,钱雅婷,应小燕,贾瑞喆.轮状胎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2,38(08):86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