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综合征超声表现1例

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3.04.23
我要投稿

作者:张明珠,高榆秀,张玉竹,赵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腹部超声科

 

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综合征(Transient perivascular inflammation of the carotidartery syndrome,TIPIC)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综合征,以单侧颈部疼痛为特征,偶尔放射到同侧耳部,在按压、吞咽、咳嗽、头部运动时加剧的搏动性疼痛;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TIPIC的经典药物,常2周可临床治愈,而在某些情况下TIPIC具有自限性。

 

Fay于1927年首次报道颈动脉痛这一临床症状,2017年Lecler等将其命名为TIPIC并提出了主要诊断标准:①颈动脉表面急性疼痛,(不)伴向头部放射;②影像学见偏心型血管周围浸润;③影像学排除其他(非)血管疾病;④自发或抗感染治疗后14d内有所改善。次要诊断标准:斑块自行消失。

 

1.病例

 

男,42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颈部外伤等病史。1年前出现右颈侧区疼痛,自服西乐葆后缓解,期间发作数次,均自服西乐葆,未去医院系统检查及治疗。近期疼痛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T:36.5°C,P:80次/min,R:17次/min,BP:118/75mmHg(1mmHg≈0.133kPa),触诊右颈部轻压痛,转动脖子疼痛加剧,未触及明显肿块,对侧颈部无压痛,双侧颈部基本对称。行心电图血常规、血沉、风湿四项检查均未见异常,其中白细胞计数8.84×10-9L-1,中性粒细胞计数5.33×109L-1,血沉4mm/h,C-反应蛋白<2.98mg/L,类风湿因子<9.38IU/m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7.00U/mL,抗O抗体<50.60IU/mL。

 

行颈部超声:甲状腺正常,双侧颈部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右颈总动脉中上段至分叉处管壁全层增厚,长度范围约5.2cm,较厚处0.3cm,血流速度增快达156cm/s,余颈部血管未见异常。患者治疗1月后来院复查,颈部超声及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壁与周围软组织界限清晰;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右侧颈部轻压痛已基本消失,在进行吞咽、转头等颈部活动时无明显不适。

 1682220704495743.png

图1,2右侧颈总动脉中上段至分叉处管壁全层增厚,长度范围约5.2cm,较厚处约0.31cm,血管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图3管腔中度狭窄,血流速度增快,达156cm/s。图4颈部CT平扫:右侧颈总动脉增粗,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

 1682220719820824.png

图5,6治疗1月后复查,右侧颈总动脉增厚处基本消失,血管壁与周围软组织界限清晰。图7血流速度处于正常范围内,为112.5cm/s。图8颈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讨论

 

TIPIC发病率约占急性颈痛的2.8%,多见于39~56岁中年男性,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疼痛和压痛,可能是颈周炎症刺激周围交感神经丛所致。大部分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等变化不明显,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其中超声检查费用低、重复性强、准确性高,对诊断TIPIC有独特优势,常显示为颈动脉分叉处偏心性低回声浸润,约半数患者存在自限性软斑块,可能由炎症愈合引起。

 

血管性、非血管性因素均可引起侧颈区疼痛,如甲状腺炎、头颈部炎症或占位、颈动脉夹层、血管炎、颈关节病等。TIPIC需与大动脉炎相鉴别,二者均是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可引起血管狭窄,触诊受累浅表部血管可出现压痛;主要鉴别点:大动脉炎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动脉开口或近段,动脉受累范围广、常呈弥漫性;好发于亚洲国家40岁以下女性,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激素治疗,病情活动期首选糖皮质激素

 

TIPIC需与亚急性甲状腺炎相鉴别,二者均为自限性疾病,可引起颈部疼痛并放射到耳侧;主要鉴别点:亚甲炎患者发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甲状腺弥漫不对称性肿大,疼痛可由甲状腺一侧转移到另一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多使用解热镇痛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TIPIC需与颈动脉夹层(CAD)相鉴别,二者均可引起颈部疼痛;CAD三联征为单侧头、面或颈部疼痛、Homer’s综合征、脑缺血症状,约见于不足1/3患者,CAD疼痛多位于上颈部前外侧,约1/2患者表现为单侧面部、牙齿疼痛;诊断CAD的金标准是脑血管造影,特征性表现为局限性管腔不规则狭窄、火焰征、真假双腔征等。

 

TIPIC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鉴别,斑块多位于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及椎动脉起始处,患者基本无颈部疼痛,重要体征是颈动脉杂音;斑块位于血管内膜表面,可见钙化灶,随斑块体积增大,管腔狭窄,会诱发多种缺血性脑病,斑块一旦形成很难逆转,常手术治疗;而TIPIC常2周即可临床治愈,无钙化灶。

 

TIPIC较为罕见,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很多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了解不足,易造成误诊、漏诊;而其发病原因迄今不清,多表现为单侧颈动脉分叉处的疼痛及压痛。超声医生通过探头加压可及时发现压痛部位及其血管内中膜毫米以上的厚度变化和周围血管的浸润情况,对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重要意义。超声作为血管检查的常规方法,超声医生应对各种血管疾病的超声表现做到充分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

 

来源:张明珠,高榆秀,张玉竹,赵诚.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综合征超声表现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2,33(0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