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矫形结合差动力技术治疗下颌严重后缩伴生长激素缺乏症1例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10.18
我要投稿

作者:吴佳奇,陈露祎,罗俊,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李媛媛,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是儿童生长发育常见病,主要原因是生长激素缺乏,有身材矮小、发育迟缓等表征,在口颌面部常表现为下颌发育不足、严重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突嘴畸形等,对牙颌功能及面部美观有显著的影响,临床治疗难度大。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的治疗方案与其生长发育潜力有关,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可以前导其下颌以促进下颌骨的生长,诱导肌骨的改建;若患者已成年,则需要借助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现将1例功能矫形结合差动力矫治技术治疗患有GHD病史的严重下颌后缩病例报道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005年生,2013年10月曾因“生长迟缓”于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诊,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女性儿童,年增长速率<5cm(图1、2),查体:身高113.2cm,体重:20kg,染色体检查无异常;手腕X线片示:骨龄延迟2年以上(图3),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结果示:60、90min峰值为4.22、1.60ng·mL−1(正常人生长激素任一时段峰值>10ng·mL−1),临床诊断为GHD;即刻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行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序列治疗,7次治疗后于2016年3月因“嘴突”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此时患儿已11岁,否认鼻炎及腺样体肥大病史,否认遗传史,无口腔不良习惯,无正畸治疗史。

 1697585983787542.png

1697586001145463.png

3.png

面部检查:正面观颏部居中,侧面观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开唇露齿(图4),开口3指,开口型无偏斜,双侧颞下颌关节未触及弹响或杂音,无压痛。口内及模型检查:替牙列,双侧第一磨牙与尖牙完全远中关系,Spee曲线深达3mm,上下牙弓卵圆形,中度拥挤,上前牙唇倾,下前牙直立,前牙深覆牙合Ⅲ°,深覆盖Ⅲ°(18mm)。上中线对齐面中线,下中线左偏0.5mm(图4、5)。

 1697586030238679.png

1697586054335388.png

头颅侧位片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低面角,上前牙唇倾;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77.63°;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71.61°;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6.02°;上颌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角(U1-SN角):116.74°;下颌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构成的角(L1-MP角):101.56°;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所构成的角(FH-MP角):18.34°(图6、7,表1),颈椎骨龄Cvs3期。

 

表1 术前术后头影测量值

 表1.png

6.png

7.png

诊断: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毛氏Ⅰ1+Ⅱ2+Ⅳ1错牙合。矫治方案:双期矫治,一期行功能矫治器(肌激动器)前导下颌,二期行拔牙固定矫治。矫治目标:前导下颌,改善Ⅱ类骨面型,内收前牙,纠正前后牙咬合关系,改善侧貌。

 

矫治过程:一期使用肌激动器前导下颌(图8),历时12个月。一期前导结束后达到Ⅰ类骨面型,双侧磨牙远中关系改善,前牙深覆牙合Ⅱ°,深覆盖Ⅱ°(图9~12),二期进一步分析后行拔牙固定矫治,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除第二前磨牙外粘接国产直丝弓自锁托槽,上下0.4572mm澳丝,采用差动法内收上前牙,上颌前牙区连续垂直开大曲排齐上前牙,上下弓丝在第一磨牙近中弯制后倾曲,同时结合双侧轻力Ⅱ类牵引(6.35mm,0.556N)(图13、14)。

 1697586119661067.png

1697586140902840.png

10.png

11.png

1697586187134620.png

1697586209845179.png

1697586234534450.png

矫治术中第4个月,覆牙合覆盖基本恢复正常,将第二前磨牙纳入矫治,常规镍钛圆丝、镍钛方丝排齐牙列(图15)。矫治术中第9个月,上牙弓使用0.4826mm×0.6350mm不锈钢方丝控制上前牙转矩并关闭剩余间隙,精细调整咬合关系(图16)。第24个月,双侧磨牙达到中性关系,上下中线对齐,前牙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侧貌改善,拆除固定矫治器,进入保持阶段(图17~21)。

 1697586252807481.png

1697586272733911.png

1697586296877152.png

18.png

19.png

1697586365922651.png

21.png

2.讨论

 

GHD是一种病因不明、可能由下丘脑或者垂体结构异常引起生长激素分泌减少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身材矮小,生长速度减缓等。

 

有研究表明,GHD患儿面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上下颌骨发育均受到抑制,但上颌骨的抑制量小于下颌骨,主要是由于下颌升支高度减小导致的。所以GHD患儿通常有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倾向。本病例否认遗传史,否认鼻炎史及腺样体肥大病史、无口腔不良习惯,但有GHD病史,并于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先后10次住院行rhGH序列治疗。曾有学者研究发现,接受长期生长激素治疗(2年以上)的儿童,颅面部骨骼生长量增加,特别是上颌骨和下颌升支骨量有明显增加。

 

另有研究发现,生长激素治疗的持续时间与下颌矢状向生长量和SNB角的增加呈正相关。根据以往研究表明,生长激素水平与颅面部颌骨生长发育紧密相关。有学者研究发现,由先天因素导致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功能矫形效果不稳定,易复发。更有甚者认为,此类病例建议直接成年后行正颌手术治疗。

 

而由后天因素导致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将减轻后期治疗难度,尤其是生长发育高峰期配合功能矫形,可使口周肌及髁突产生适应性改建,从而改善磨牙远中关系。但功能矫形疗效及长期稳定性,均受患者畸形严重程度、颌骨生长发育模式、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以及患者配合度的影响,临床上可以用联合变量(蝶鞍角、关节角、下颌角之和)、后前面高比等指标来预判下颌骨生长趋势,3角之和正常范围396°±6°,后前面高比正常范围62%~65%。

 

若大于正常范围或面高比小于62%,则提示患者下颌骨属于顺时针生长型,反之则为逆时针生长型。顺时针生长型易出现高角面型,功能矫形效果可能不佳。本病例3角之和为394.6°,面高比63.1%(表1),属于平均生长型,上下牙弓不存在严重的横向、垂直向不调,故选择肌激动器前导下颌,并结合切牙帽,尽量减少下前牙唇倾的副作用。

 

差动力技术由Begg提出,主要作用原理是利用前后牙牙周膜对力的不同反应来调整和控制支抗,无需任何口外力,并由此衍生出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由于该技术使用的是温和、持续的力,仅需对矫治器进行数次调整便可同时调整多个牙齿,故很少产生软硬组织损伤,具有快速打开咬合及关闭间隙的优势,矫治效率高。且差动力技术在快速改善患者面型问题的同时,通过颌间支抗转移控制支抗,无需额外的口外支抗,在支抗控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故差动力矫治技原理术至今仍是主流矫治技术理念之一。

 

但由于差动力技术在转移支抗的同时需要患者配合颌间牵引,且前期关闭间隙主要依靠牙齿倾斜移动,后期精细调整相对较为困难。换言之,若患者依从性不佳或医者违背了“细丝、轻力”理念,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覆盖进一步增大、支抗丢失、下颌平面角升高、上前牙转矩丢失等。

 

本病例下颌后缩严重,一期功能矫形后得到显著改善,但上前牙依旧唇倾,同时存在牙列拥挤,所以二期固定矫治需减数拔牙。通过0.4572mm澳丝后倾弯以及轻力Ⅱ类牵引(6.35mm,0.556N),使患者的深覆牙合深覆盖短时间趋于正常,同时,在固定矫治前期应用Ⅱ类牵引可以进一步刺激下颌生长,稳定功能矫形的疗效。

 

在矫治第4个月,笔者将第二前磨牙纳入矫正,逐步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并使用不锈钢方丝控制上前牙转矩,进一步精细调整。本病例因颏部发育良好,因此矫治结束之后侧貌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与形成原因相关,若排除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呼吸道问题与不良习惯,临床医生还需要评估患儿的全身因素,同时加强多学科间交流,尽早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后期治疗的难度,并获得更稳定的疗效。

 

固定矫治中打开咬合及增强支抗的方法很多,但如何高效实现打开咬合、控制支抗情况下快速内收前牙是正畸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差动力矫治技术使用持续温和的轻力以及巧妙地支抗转移,可以同时排齐前牙、打开咬合、内收前牙、整平曲线,使矫治速度明显加快。功能矫形结合差动力矫治技术,对骨性Ⅱ类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可为临床治疗类似病例提供参考及思路。

 

来源:吴佳奇,陈露祎,李媛媛,罗俊.功能矫形结合差动力技术治疗下颌严重后缩伴生长激素缺乏症1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2,40(05):59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