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多发病灶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存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可能性!这个病例值得学习
作者:CSD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主因“肝细胞癌术后5个月,发现左肝占位1个月”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因“肝癌”在外院行右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中高分化肝细胞癌。入院前2周在手术医院行增强CT检查提示肝左叶外侧段低密度占位,考虑肝内转移灶。为进一步诊治以“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收住我院。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病史,长期口服“恩替卡韦
”,HBV DNA呈低复制。有高血压病史,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
”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血压控制稳定。无家族肿瘤遗传病史。
专科查体:T 36.0℃,P 72次/分,R 18次/分,BP 118/66mmHg。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
正常。
辅助检查:
1. 增强CT检查:肝癌术后改变,肝左外叶近膈顶可见一大小为2.7cmx3.2cm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减退。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WBC 4.46x109/L,RBC 4.82x1012/L,HGB 147.0g/L,PLT 161x109/L。肝功能提示,ALT 24U/L,AST 37U/L,TBIL 16.8μmol/L,DBIL 5.6μmol/L,ALB 39.6g/L。凝血功能提示PT 13.6秒。肝炎系列提示:HBsAg(+),抗-HBe(+),抗-HBc(+)。HBV DNA<50拷贝/ml。肿瘤标志物提示,AFP 27.7μg/L,AFP-L3(+),CEA 1.0μmol/L,CA-199 19.1U/ml,PIVKA 62mAU/ml。
初步诊断:1. 肝细胞癌术后复发;2. 乙肝肝硬化;3. 高血压病。
二、诊疗经过
入院后首先给予抗病毒(恩替卡韦,0.5mg,口服,1次/日)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在全麻下行左肝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一5.0cmx4.0cm肿瘤位于肝左外叶(Ⅱ、Ⅲ段),周围可见数个子灶,最大者直径约3cm,质硬,其余肝未触及肿瘤,肝表面呈轻度小结节肝硬化表现,腹腔内探查未扪及异常及肿瘤种植。术后切除肿瘤所在肝组织肉眼所见:肝左外叶为13.2cmx9.4cmx5.8cm,切面可见2个灰白色肿块,分别为4.2cmx2.6cm、3.9cmx3.7cm。病理诊断:①肿块1为肝细胞癌,粗梁型,Ⅲ级,MVI分级=M2;②肿块2为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度分化;③小结节型肝硬化。免疫组化:肿块1:Hep-1(-),Arginase(-),CD10(-),GS(弱+),CD34(+),CEA(+),HBsAg(+),GPC-3(-),SDF-1(-),EGFR(-),PD-1(-),L-FABP(+),SDHB(+),CK7(-),CK19(+),Epcam(-),PDL-1(Dako,22C3)<1%,可能对PDL-1抑制剂不敏感。肿块2:CK7(-),CK19(+),Muc(+),Hep-1(-),Arginase(-),GS(-),Gly-3(-),L-FABP(+),CD10(-)。术后恢复顺利,达临床治愈标准出院。
最后诊断:1. 肝细胞癌合并发胆管细胞癌(左,多发);2. 乙肝肝硬化;3. 高血压病。
确诊依据:①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细胞癌术后5个月,发现左肝占位1个月”,病程较短;②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右肝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及高血压病史;③增强CT检查提示肝左叶外侧段低密度占位;④甲胎蛋白异常及凝血酶原轻度升高;⑤二次手术切除病灶有两个肿块,病理分别为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
三、分析与讨论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较多见,胆管细胞癌发生率较低,占原发性肝癌的5%~15%。临床上也曾出现过同时包含两种细胞成分的混合细胞癌,此种情况被总结为3种类型,即A型: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生长于肝脏的不同部位,且每个肿瘤均为单一的细胞成分,也称重复癌;B型: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相邻生长而相互融合;C型: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在同一种肿瘤中混杂存在。本例患者在左肝内不同部位同时并存两个不同细胞成分的肿瘤,符合重复癌类型表现。该类型病例在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仅有几例报道,对于该病理类型的患者更是缺乏相关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经验。对于本病例,由于患者病史、术前增强CT (单发病灶)、AFP(轻度升高)、CEA(正常)、CA-199(正常)等资料均未提示肝脏多发病灶及存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可能证据,术中探查未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因此,术中仅行肝左外叶切除术。但在切除病灶的切面可见两个肿块,病理诊断分别为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切缘阴性。
另外,该患者为术后复发,考虑肝左外叶多发病灶,且肝内胆管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增加了复发、转移的风险。建议患者随后行预防性肝介入治疗,以探讨和总结该类型患者的可能有效的术后治疗方案,积累相关治疗经验,并密切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
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在CT表现方面,胆管细胞癌其典型特点为早期强化轻,延迟期强化明显,与肝细胞癌的“快进快出”有明显区别。在超声方面,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回声增高,这可能与其拥有丰富的间质结缔组织有关。肿瘤标志物方面,CA-199可异常升高,通过结合CT、超声、MRI、肿瘤标志物等综合表现可做出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但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细胞癌往往较难诊断,不是所有病变均符合以上特征。该病例增强CT发现肝细胞癌病灶,呈现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减退,且AFP轻度升高,而并没有提示胆管细胞癌的特征,CA-199也是正常的。
无论是肝细胞癌还是胆管细胞癌,患者唯一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仍是手术根治性切除。因此,对于该类型重复癌的患者,若能够接受手术治疗,仍首选外科根治性切除。而对于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患者,如病情允许,外科根治性切除仍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案。由于胆管细胞癌极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腺周围淋巴结是其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因此,对于术前高度怀疑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应进行术中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腺周围淋巴结的清扫,力求达到根治性切除,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
综上所述,对于肝脏原发性肝癌多发病灶的患者,应警惕存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可能性,并制订出合理的术中及术后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Beaufrère A, Calderaro J, Paradis V. 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 An update. J Hepatol. 2021 May;74(5):1212-1224.
[2] Connell LC, Harding JJ, Shia J, Abou-Alfa GK. Combin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in Clin Oncol. 2016 Oct;5(5):66.
[3] Wu CH, Yong CC, Liew EH, Tsang LL, Lazo M, Hsu HW, Ou HY, Yu CY, Chen TY, Huang TL, Concejero AM, Chen CL, Cheng YF.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fter Resection or Transplantation. Transplant Proc. 2016 May;48(4):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