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前核电刺激治疗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2例
作者:侯智,王淼,石先俊,刘仕勇,张春青,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癫痫中心
1.病例资料
病例1:29岁男性,因发作性意识丧失15年入院。1岁时出现高热3 d,当地医院腰椎穿刺术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目前发作形式为无诱因的意识丧失,倒地,四肢强直阵挛,头左偏斜,双眼凝视,牙关紧闭,持续几分钟缓解,每月发作1次左右,极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需住院治疗。规律服用左乙拉西坦
、丙戊酸钠
缓释片治疗。
入院动态视频脑电图记录到3种类型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强直发作,强直伴自动发作,间歇期全脑广泛棘-尖波,棘-慢波、慢-棘-慢波出现,发作期全脑广泛起始。头颅MRI T2flair序列显示,双侧额叶底面、枕叶内侧面、扣带回、杏仁核、海马高信号影。PET显示左侧额顶枕叶局部代谢稍低。入院诊断:病毒性脑炎后遗症、药物难治性癫痫
。
病例2:20岁男性,因发作性意识丧失18年入院。18年前高热后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发作3次,在当地医院住院行腰椎穿刺术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治疗1周后出院,出院4月出现间断性发作。目前发作形式:突发意识丧失,双眼凝视、眨眼、口咽自动,右手摸索,持续几分钟缓解,每月发作4次左右。规律服用拉莫三嗪、丙戊酸、卡马西平
、苯巴比妥
、托吡酯
等药物,入院动态视频脑电图18 d记录到一种局灶起始知觉损害类型发作,间歇期双侧枕叶、颞叶尖波、尖-慢波发放,发作期右侧枕叶、颞叶或者左侧中-后颞,颧弓电极起始。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病毒性脑炎后遗症、药物难治性癫痫,由于定位困难遂行SEEG检查,双侧颞顶枕植入深部电极18根,226个触点,最终监测结果显示双侧多灶性起源。
2例均为难治性病毒性脑炎后癫痫,行丘脑前核电刺激治疗。手术步骤:在局部麻醉下安装Lekesell头架,行MRI核团定位扫描,3.0 T MRI扫描达到可视化丘脑前核,计算丘脑前核坐标XYZ轴参数,在局部麻醉下植入双侧丘脑前核深部电极,电极植入后使用电生理监测可见丘脑前核每秒3~5个细束状放电,使用O-臂扫描数据与磁共振数据融合见靶点植入位置精准,最后全麻右侧胸壁植入刺激器。
术后2周启动刺激器,单极低频刺激参数频率5 Hz,电压5 V,脉宽90μs,开关时间1/5 min。术后均口服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2例术后6、12、24个月随访,Engel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
2.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
、癫痫发作等,其中脑炎急性期癫痫发生率在30%~48%。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post viral encephalitis epilepsy,PVEE)远期发生率约为25%,其中药物难治性癫痫占53.8%~72.5%。PVEE致痫灶弥漫,呈多灶性,癫痫灶切除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早在20世纪50年代,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就被用于治疗癫痫,经多年年来不断深入研究,目前,DBS成为治疗药物耐受性癫痫的重要方法。
DBS靶点中疗效最为肯定的是丘脑前核,其次为丘脑中央核和丘脑底核。丘脑前核是边缘系统的神经网络的重要中转站,在整合边缘系统伸进网络兴奋和抑制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丘脑前核DBS治疗癫痫的结构基础。PEEV的脑损害多位于海马、颞极、丘脑、额叶内侧面等结构。丘脑前核DBS涉及脑结构与PEEV脑损害部位重合度高。丘脑核团DBS治疗癫痫可能出现感觉异常、靶点漂移、自杀意念等副反应,但长期随访结果并未对病人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总之,丘脑前核DBS治疗PEEV是一种新的神经调控方式,是药物治疗的一种补充,具有相对安全性和灵活、可逆转的优点。
来源:侯智,王淼,石先俊等.丘脑前核电刺激治疗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2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3,28(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