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1例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4.03.26
我要投稿

作者:刘思佳,杨亚英,尹娇,付蓝琦,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患者女,41岁,上腹部胀痛1月余,进食后加重,体质量下降约4kg,外院胃镜提示胃体部恶性肿瘤;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上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2g/L,红细胞计数3.30×1012/L,大便潜血(+)。

 

腹部CT:胃体小弯侧6.2cm×5.1cm×4.6cm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凸向腔内,突破胃浆膜层,与邻近脂肪间隙分界欠清(图1A),周围脂肪间隙内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片状液性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图1B、1C);考虑恶性肿瘤,胃癌可能。行腹腔镜探查及开腹全胃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小弯侧7.1cm×6.3cm×5.2cm肿瘤,凸出于浆膜外,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

 

术后病理:实性为主肿瘤,质偏硬,切面见胶冻状及鱼肉状物质;光镜下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样基质,部分细胞簇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胞质嗜伊红色,核圆形,部分细胞呈空泡状,局部细胞胞质内似有黏液(图1D);免疫组织化学:CK(-),CK7(-),CK20(-),CK8(-),CD34(+),CD117(-),DOG-1(-),Des(-),SDHB(+),S-100(部分+),SOX-10(-),Ki-67(约20%+),HMB45(-),CD31(-),CD99(部分弱+),Vim(+),EMA(-),STAT-6(-),MyoD1(-),Myo(-),TFE-3(-),MelanA(-),SMA(-),ERG(-),Fli-1(-),INI-1(+/-)。病理诊断:(胃)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epithelioid myxofibrosarcoma,EMFS)。

 QQ图片20230119090654.png

图1 胃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 A.腹部轴位平扫CT图;B.腹部轴位动脉期增强CT图;C.腹部冠状位静脉期增强CT图;D.病理图(HE,×100) (箭示病灶)

 

讨论

 

黏液纤维肉瘤是中老年人常见软组织肉瘤之一;EMFS在其中占3%,无明显性别倾向,多见于四肢及其附近,其次为躯干,少数可发生于头颈部,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体积较大,直径约2~15cm,少数可伴疼痛,发生于腹腔者可表现为腹胀。

 

MRI上,EMFS多呈不均质混杂信号,增强后呈轻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可伴囊变或分隔。本例EMFS CT表现为体积较大的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片状液性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符合肿瘤黏液样区与致密区并存的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①胃神经鞘瘤,CT密度多较均匀,增强后多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等少见;②胃间质瘤,CT见胃部肿块向腔内或腔外生长,边缘光滑,增强后明显强化,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确诊有赖病理学检查。

 

来源:刘思佳,杨亚英,尹娇,付蓝琦.胃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39(0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