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蹼致大面积脑梗死1例
作者:李鑫,张玉强,柴家荣,王彦平,杨志宏,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影像科
患者 女,37岁。主因2020年11月22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就诊。MRI检查显示右侧额顶叶DWI高信号,与FLAIR不匹配,考虑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急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右侧颈内动脉球后壁薄层状突起物,对比剂涡流或瘀滞,狭窄25.0%,远端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上干闭塞;取栓支架置于闭塞段,取栓支架上可见一块黑色血栓,同时抽出两块黑色血栓。
12月4日超声检查:右侧颈动脉蹼厚约1.2 mm,外侧壁可探及一中低回声为主异常回声附着,大小范围约10.0 mm×3.8 mm,约3/4游离于管腔,近心端附着于侧壁,无明显活动度。12月8日MRI检查:颈内动脉蹼伴局部斑块形成,颈动脉蹼长约3.9 mm呈等T1信号,附壁血栓呈稍高T1信号,邻近动脉壁呈较大范围稍高T1信号(图1)。
12月9日超声检查:右侧颈动脉球部外侧壁可探及一中等异常回声附着,大小范围约13.0 mm×7.0 mm, 仅见根部(近心端)附着于管腔前壁,大部分(约4/5)游离于管腔,活动度较上次明显(图2a, 2b)。余颈部动脉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全部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在颈动脉后外侧可见蹼样结构,其内上方附着红色和白色血栓各一块,切除颈动脉蹼及血栓,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无并发症。
图1术前MRI平扫+增强检查图像:左侧额颞叶可见巨大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图1a)长T2(图1b)信号,瘤周可见水肿带,实性部分T2-FLAIR呈略高信号(图1c),DWI呈略高信号(图1d),ADC图呈略高信号(图1e);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见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图1f);图2a镜下见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伴玻璃样变性(HE染色,×400)图2b免疫组化GFAP胶质细胞浆阳性(×200)
讨论
颈动脉蹼(carotid web, CW)位于颈动脉球后壁,并向管腔延伸的薄膜状突起物。Sajedi等通过内膜剥脱手术证实,颈动脉蹼的膜结构是非典型内膜型肌纤维发育不良,组织病理学为广泛内膜肌纤维增生伴随纤维化及黏液样变性。随后许多类似病例见诸报道,但颈动脉蹼整体发病率并不高,王明慧等报道头颈部CTA检出颈动脉蹼仅占0.47%(41/8653)。Zhang等认为有症状的颈动脉蹼患者中,青中年女性占67%,内源性/外源性雌激素可能是有症状颈动脉蹼患者更常见于女性这一发现的原因。
颈动脉蹼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推测由于颈动脉内的高血流冲击颈动脉蹼,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涡流、湍流,近心端侧流速较快,不易形成附壁血栓,侧壁内膜长时间受到冲击,易损伤后启动凝血机制;颈动脉蹼远心端侧与管壁近乎垂直,血液淤滞促使附壁血栓形成,血栓逐渐增大,脱落导致脑卒中事件;另外,颈动脉蹼离心端游离,上、下游紊乱血流,附着斑块较大时致使颈动脉蹼处于活瓣状态,摆动范围增大,加速血栓脱落。本病例首次提供颈动脉蹼与附壁血栓复合体在单次影像检查中,同时在颈动脉管腔内开、合的影像证据。颈动脉蹼处血栓形成-脱落周而复始,可解释临床中发生及复发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SA作为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的“金标准”,颈动脉蹼表现为突向颈动脉腔内的充盈缺损、对比剂淤滞和涡流(图3a,3b),但有创、价格相对昂贵。颈动脉CTA具有无创、分辨率较高、快速成像等特点,颈动脉蹼横轴位显示血管腔内线状低密度影,斜矢状位显示管腔的局限薄膜样突起(图4a,4b),尚不能动态观察颈动脉蹼及显示血管内膜情况。
颈部血管超声可观察蹼的形态、活动度及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但颈动脉蹼较小较薄时容易造成误诊、漏诊。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清晰显示颈动脉蹼位置,分辨膜、血栓、动脉壁结构,在与动脉夹层、粥样硬化斑块鉴别方面也独具优势。多种检查方式的综合运用,能显示颈动脉蹼附着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预估脱落的可能性。
颈动脉蹼是位于颈动脉球部的薄膜状突起,发病率低,是脑卒中一个未被重视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遇到隐原性脑卒中患者要考虑到颈动脉蹼的可能性。
来源:李鑫,张玉强,柴家荣等.颈动脉蹼致大面积脑梗死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02):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