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阴性血肩胛转移癌全切假体重建1例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4.04.30
我要投稿


作者:宁夏医科大学    孔德伟


Rh(D)阴性血型在我国汉族人群中仅占0.2%~0.4%,又称“熊猫血”。此类患者如若需要输血治疗,很难解决血源问题,所以熊猫血患者必须解决备血问题才可进行外科大手术。前列腺癌常伴有骨转移,引起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轻者功能活动障碍,重者致畸、致残。手术移除肿瘤病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术后的骨与功能缺损则可通过自体骨或假体移植解决。本文报道1例Rh(D)阴性血前列腺癌肩胛骨转移患者,通过肿瘤切除、假体重建与自体血回输解决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等问题。


病例资料


患者2022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疼痛及活动受限,呈持续性钝痛,白天可耐受,夜间疼痛明显,卧位时加重,被迫坐位睡眠,伴夜尿增多,每晚5~6次,有尿不尽感,无尿痛、尿急。体格检查:左肩关节明显肿胀,三角肌轻度萎缩,压痛明显。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45°,外展30°,后伸15°,内旋20°,外旋20°;被动活动度:前屈50°,外展35°,后伸20°,内旋30°,外旋30°;左上肢皮肤感觉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CEA)19.14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14.61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50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2.496ng/ml↑、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8.201ng/ml↑。


影像学检查:X线示左肩关节退变伴骨质疏松,关节盂骨质密度明显降低;CT示左侧肩关节骨质破坏,以关节盂为主伴病理骨折,关节腔狭窄似转移性骨肿瘤;左肩MRI见(图1a);前列腺和精囊MRI示前列腺增大,移行区及中央区见多发增生结节,呈高低混杂信号。诊断:肩胛骨恶性肿瘤;左肩胛骨肿瘤性病理性骨折;前列腺原位癌。治疗:术前30d将CT和MRI数据导入Mim⁃ics21.0软件,重建患骨三维图像,并通过3D打印使用钛合金材料完成假体印刷(北京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图1.png


于术前2周采血贮存,每周1次,参照《血液储存要求》及《自体输血临床路径管理专家共识—2019》中贮存式自体输血指南,每次抽取300ml总计600ml全血贮存备用。于2022年8月29日行左肩胛骨肿瘤性骨折病灶清除术+肩胛骨假体置换术+左肩关节成形术+左肱骨头骨水泥填充术治疗。患者取右侧卧位,自左肩部从前至后做一马蹄状弧形切口,显露肱骨大结节内缘,逐层离断肌肉、韧带及筋膜,充分暴露肿瘤组织及肩胛骨,将肩胛骨大部及整个肿瘤游离切下(图1b),冲洗后置入钛合金假体(图1c),假体近端与锁骨远端、假体远端与残留的肩胛骨外侧缘用螺钉固定,用5.0爱惜邦缝合线修复肩关节囊。然后将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及胸小肌缝于喙突,肱二头肌长头腱缝于冈上肌腱腱膜,修复切断的喙锁韧带,将肩胛下肌、大小圆肌缝回原位。冈上肌、冈下肌缝到假体预留的肩胛冈位置。术中透视提示左肱骨头内有少量病灶,遂透视定位下穿刺进入病变部分,注入适量的骨水泥。


伤口深浅分别放置引流管1根,分层缝合伤口。手术时间4h25min,出血800ml,输自体预存血600ml,生命体征平稳,术后X线见假体位置良好,肩关节无脱位(图1d)。康复及回访:术后24h引流量310ml,术后1d可辅助坐起,左肩钝痛明显缓解,术后3d逐渐进行简单康复训练,第4d拔除引流管。病理检查示:肿瘤大小约7.5cm×4.5cm×4.5cm,切面灰白灰黄,质偏硬,中央见坏死。考虑为前列腺源性。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8/18(CK8/18)、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鞘脂激活蛋白原(PSAP)、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阳性、MKI67单克隆抗体阳性(70%+)。患者于9月16日顺利出院。1个月后复查,切口愈合良好,左肩关节疼痛消失,复查X线片示假体固定良好,无移位,功能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患侧肩关节疼痛感未复现,嘱患者坚持进行以肩关节为轴的钟摆运动、顺/逆时针大弧圈以及小弧圈运动;左上肢肌力5级,功能恢复良好,前屈、外展、后伸、外旋、内旋、后伸动作幅度均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中肩关节功能需要。


讨论


前列腺癌骨转移好发于脊柱、肋骨、骨盆与四肢长骨,肩胛骨转移概率极低,此例熊猫血合并前列腺癌肩胛骨转移属极为罕见情况。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血量不断增加,血液供应压力越来越大,自体输血技术无需配型及交叉配血,无需担心溶血及排斥反应,能有效地解决罕见血型的供血问题,且术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维持与恢复均优于库存血。自体血回输有助于促进微循环灌注,快速恢复患者各项血色素指标,降低稀有血型备血不足造成的手术风险;增加红细胞运氧能力,术前自体血贮存也可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栓概率,促进细胞免疫良性调节,迅速恢复各细胞免疫指标,减轻应激反应,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肿瘤患者自体血回输或许会造成肿瘤扩散的问题,近几年已有研究证实其在恶性肿瘤术中的安全性。且此例患者的后续回访中,也并未发现除原发灶外的肿瘤病灶。


近年来,3D打印的以钛合金为材料的骨替代物,可以实现解剖上的精准匹配。此例患者积极给予去势治疗,原发灶与转移灶直径在术前均有明显减小,但患者肩胛骨肿瘤已存在多时,肩胛骨被肿瘤大面积侵蚀,无法支撑肩关节正常功能活动,简单切除肿块无法改善生活质量。所以在此例患者的治疗中,通过3D打印技术使用多孔钛合金材料等比例复制患者肩胛骨,手术中将钛合金肩胛骨整体置入肿瘤切除后的肩胛空缺处,固定于锁骨远端与残留的肩胛骨上,对肱骨头重新进行复位,最大程度还原患者肩关节解剖结构,在改善疼痛症状的前提下,将解决肩关节功能障碍视为手术的第一目标,多孔钛合金也有助于成骨细胞在假体表面和孔隙中黏附并存活,促进术后恢复。当然,3D打印假体也有不足之处,由于骨假体是术前定制成型的,钛合金材料无法在术中调整形状及尺寸,略微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安置困难、固定松动、关节顿挫等情况,导致手术失败,所以术前精准规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