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腹部不适为表现的蛔虫感染1例

来源: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06.06
我要投稿

作者:赵新明,王 莹,李妍哲,芦思羽等,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6岁,农民,家属陪同来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体检中心体检,接诊医生经询问了解到患者因两天前出现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后,未见明显缓解,检查发现患者左侧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经胃肠结直肠外科医生会诊,以“腹痛待查”收入院。既往阑尾切除术后20年,富马酸喹硫平片服用史近10年。病程中神志清、精神尚可,小便如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当日排便两次,诉因腹痛于当地医院已就诊,给予消炎药物等处置,未见缓解,无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恶心、呕吐、乏力,无咳嗽、咳痰,当地肠镜示:“结肠息肉”。于外院行急诊CT示:腹腔部分肠管改变,待除外肠梗阻可能,腹腔内多发淋巴结,部分略肿大。

入院详细查体,见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可见右下腹麦氏点约10cm手术瘢痕。右侧腹部轻压痛,左侧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无腹部包块。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呈阴性。听诊肠鸣音正常,无振水音和血管杂音,未闻及气过水声。肛门未见异常,无外痔、肛裂、脱肛及肛瘘等。外院肠镜检查:结肠息肉(距肛门40cm见一枚约0.5cm×0.5cm广基息肉)。腹部CT检查(图1):腹腔部分肠管改变,待除外肠梗阻可能。腹腔内多发淋巴结显示,部分略肿大。


患者入院当日行血常规、腹部CT等检查,血常规:RBC3.31×101 2/L,HGB 88.0g/L,HCT 0.281L/L,WBC 4.77 ×10 9/L,EOS%4.2%。CT:子宫内见节育器。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肠系膜淋巴结显示,部分增大,最大短径约1.0cm,可见轻度强化。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5U、新鲜冰冻血浆400mL,禁食水、胃肠减压,止血、抑酸、补液对症治疗。入院第三日胃管内引出少量胃液,夜间便陈旧性血约100mL,自述上腹部疼痛有所缓解,予拔除胃管。入院第四日患者一般状况尚可,给予止血药一次,清洁灌肠,复查胃肠镜。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多发溃疡,十二指肠上曲近降部黏膜局部隆起,充血水肿明显,不宜活检。结肠镜:内痔。胃肠镜检查后6h,自行从口中吐出一条长约10~15cm条形“寄生虫”,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未诉明显不适。寄生虫送检病理科,诊断为蛔虫,经感染科会诊,给予阿苯达唑400mg,顿服,排出死亡蛔虫数条,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止痛、抗感染等治疗3d,患者便血、腹痛消失,好转出院。

 

 1717660019114061.jpg

2 讨论

 

蛔虫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1-2],以儿童感染多见,蛔虫感染多因感染期虫卵污染土壤、蔬菜、瓜果等,患者经口摄入虫卵,在小肠孵出幼虫,寄生在空肠及回肠上段,成虫可分泌消化物质附着在肠黏膜,引起上皮细胞脱落或轻度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蛔虫钻孔可导致异位性损害,如胆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阑尾蛔虫症等[3]。蛔虫感染常表现为腹部或脐周疼痛,反复发作,有时伴有食欲不振,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营养不良。除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外,还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蛔虫性哮喘,蛔虫性肺炎,蛔虫性胸膜炎,肝蛔虫病,蛔虫卵性肉芽肿等,但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在临床少见。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不断好转,蛔虫感染的相关报道逐渐减少,因此,对于没有典型临床表现的肠道蛔虫感染容易漏诊。

 

病原学检查与血常规检查为临床诊断肠道蛔虫症的主要方法。涂片法是一种实用简便经济的方法,也是诊断蛔虫病的重要方法[4]。但由于影响蛔虫卵检出率和存活率的因素较多[5],很多已确诊蛔虫感染的患者粪便镜检均未发现寄生虫及虫卵[6-10]。血常规检查是通过观察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诊断[11],特异性不强。超声检查诊断肠道蛔虫症有检测迅速、可靠性强、重复性佳、无痛苦等优势[12]。全消化道气钡双层造影、胶囊内镜也可对蛔虫病进行确诊[6,13]。薛冰艳等[7]使用MRCP检查直接发现胆管内长条状呈弯曲的透亮阴影,其边缘光滑,出现“三线征”考虑胆道蛔虫症。

 

此患者职业为农民,追问平素饮食习惯发现喜食生冷食物、蔬果未经彻底清洗即进食,平素无呕吐、腹痛等典型消化道症状,未及时发现蛔虫感染。此次发病,因便血伴腹痛、腹胀就诊,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无增高,无寄生虫感染对应的血常规改变,症状不典型,可能与长期服用富马酸喹硫平片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有关。本病例腹痛不明显,缺乏特异性;蛔虫寄生于小肠上端,胃镜、结肠镜均无法检出,CT成像多为断层扫描,多数不能显示蛔虫虫体,若无蛔虫呕出,不易诊断蛔虫感染。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占临床所有消化道出血病因的5%。因其病变部位隐匿,常规胃镜、结肠镜检查难以发现出血点,导致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14-15]。而蛔虫感染发病率较低,常规的粪便虫卵检测不易检出,加之导致出血的病例不多见,容易漏诊。蛔虫感染引起消化道出血多是由于蛔虫分泌的毒素或唇齿的机械作用损伤肠腔黏膜造成肠腔黏膜糜烂,导致中、小量出血,临床表现为黑便,大出血少见,按一般消化道出血常规处理后病情不能缓解,经驱虫治疗后,出血停止,消化道症状也迅速改善。蛔虫感染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缺乏特异性,多由小肠镜、胶囊内镜确诊,确诊后常规行驱虫治疗是治疗蛔虫症的关键,首选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治疗,同时应辅以禁食、解痉、镇痛、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治疗,若上述措施无效应及时行手术治疗[7]。

 

对于蛔虫感染患者,饮食上应指导患者多选择酸辛苦味的食物,如食醋、西红柿、山楂等,以减少蛔虫移动。同时应加强健康宣教,改变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卫生宣传,居住农村的患者应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和生水,并且每年定期普查粪便,虫卵阳性者,应做驱虫治疗[16]。

 

参考文献略。

 

来源:赵新明,王莹,李妍哲,等.以腹部不适为表现的蛔虫感染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4,28(05):56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