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合并A型胸腺瘤1例

来源:诊断病理学学杂志 2024.08.07
我要投稿

作者:李园园,孙杨,霍建国,胡文慧等,包头医学院,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81岁,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现象,期间未行特殊治疗,2个月前行胸部增强CT检查示:前纵隔可见孤立性软组织团块影(图1),边界清,大小约4.0 cm×2.4cm,中央可见斑块状为强化稍低密度影。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查体:CT检查示:纵隔内结节,大小约3.9 cm×2.2 cm,内强化欠均匀,大小及强化较上一次CT变化不大;双肺散在纤维条索较前变化不大;其余表现大致同前。遂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前上纵隔,大小约6 cm×5 cm×4cm,包膜完整。肿物切除后常规送病理。


病理检查大体观:不整组织一块,大小6cm×4.5 cm×3 cm,表面光,部分区域分叶状,切面灰白,质细腻(图2),部分区域有包膜。镜检:肿瘤由两个不同区域(a和b区域)构成,a区域大约占到肿瘤的70%,为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下可见微结节状的上皮细胞巢(图3),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异型性较小,淋巴细胞背景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形成淋巴滤泡,并可见生发中心及未成熟T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上皮强表达CK19(图4)、p63,淋巴滤泡表达CD20,未成熟T淋巴细胞表达CD3、Td T。b区域主要由上皮构成,淋巴细胞较少,上皮构成结节状的实性区及大小不等的囊腔(图5),部分囊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上皮强表达CK19(图6)、p63,间质内可见少量Td T、CD3阳性的淋巴细胞。在a区域和b区域之间可见移行区域。


病理诊断:(右前上纵隔)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合并A型胸腺瘤。


讨论


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根据肿瘤形态及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数量、类型及分布特点,《WHO胸腺肿瘤分类》(2021)[1] 包括:A型(包括不典型亚型)、AB型、B1型、B2型、B3型胸腺瘤、伴有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化生型胸腺瘤及脂肪纤维腺瘤。

MNT是非常罕见的胸腺肿瘤,前纵隔多见,少数颈部异位,好发于中老年男性[2] ,偶然发现,无重症肌无力及其他明显症状。特征性病理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形态温和、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肿瘤细胞组成多个上皮岛[3] ,分布于淋巴样间质中,上皮岛可离散分离,也可局部融合、囊性变,无小叶结构、胸腺小体及血管周围间隙[4] ;淋巴间质以B细胞为主,可见生发中心;免疫组化示上皮细胞表达CK19、p63、CK5/6,间质中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20,提示以成熟B淋巴细胞为主,可见极少量表达CD3、TDT的幼稚的T淋巴细胞。

A型占胸腺瘤的11.5%,好发于中老年[5] ,部分患者有重症肌无力或压迫症状。通过体检发现A型胸腺瘤是来自胸腺髓质上皮的肿瘤,伴或不伴有未成熟T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构成,间质淋巴细胞稀少,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腺样结构、血管外皮瘤样等结构,也可见多房囊性特征。A、AB型胸腺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为GTF2I p.L424H错义突变,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和预后良好相关[1] 。GTF21突变在早期患者中更为常见;侵袭性晚期胸腺瘤,HRAS、TP53、NRAS,均呈现低频率的错义突变[6] 。FOXC1肿瘤抑制基因的6p25.2-p25.3基因缺失可发生在所有亚型的胸腺瘤及胸腺癌[1] 。


鉴别诊断:①AB型胸腺瘤:该亚型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淋巴细胞稀少的A型成分,另一种是淋巴细胞丰富的B型成分。上皮细胞在富余淋巴间质内可见,而MNT淋巴间质内缺乏上皮成分[7] 。②B型胸腺瘤:形态与正常的胸腺类似,大量不成熟T细胞背景下散在肿瘤上皮细胞,无梭形或卵圆形上皮细胞。大多数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③胸腺癌:细胞成团、巢状,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缺乏未成熟T淋巴细胞,上皮表达CK5/6、p63、p40、34βE12[7] 。

④胸腺淋巴上皮癌:与其他部位淋巴上皮癌的形态相同,肿瘤细胞合体状,瘤细胞呈多角形、泡状核,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EBV检测往往为阳性。⑤原发纵隔(胸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间质常出现硬化,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常表达CD23,不表达CK、CD3。

首选治疗是手术,肿瘤切除干净,对于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患者也可以进行辅助放疗[5] 。文献报道[8-9] A型胸腺瘤合并MNT行单纯肿瘤切除术后均未行放化疗等处理,随访1~8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本例患者未进行放化疗,术后4个月随访,无复发。


(本研究不涉及伦理)


参考文献略。


来源:诊断病理学杂志2024年7月第31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