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重症监护室内感染性休克伴发心房颤动的处理一例
作者:张笑,朱魏,马正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
患者,男,81岁,165 cm,65 kg,因“突发腹部胀痛3 h余”于2023年3月12日23时32分急诊入院。急诊腹部CT示:1.盆腔异常密度影,考虑肠内容物,乙状结肠穿孔可能大,周围多发渗出及小淋巴结,盆腔少量积液;2.乙状结肠局部肠壁增厚,建议结合内镜除外占位性病变。心电图
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QT间期延长。
普外科会诊后以“急性腹膜炎”收住入院,拟急诊行开腹探查术。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口服波依定、倍他乐克
治疗,2018年因高血压亚急症入住我院心内科治疗1周,近期血压控制良好;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5年,饮食控制欠佳;既往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病史,间歇服用阿司匹林
治疗。
患者入手术室后予以心电监护,HR 70次/分,BP 150/75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吸纯氧状态下SpO2 100%。手术过程顺利,术中诊断为乙状结肠穿孔及直肠占位,遂行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乙状结肠造口术+腹腔冲洗引流术。手术时间3 h 55 min,术中出血量200 ml,尿量200 ml,术中输注代血浆1 000 ml,晶体液1 000 ml,未输血
。因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术毕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治疗。入室后查血气分析示:pH 7.33,PaCO2 46 mmHg,PaO2 136 mmHg,Na+139 mmol/L,K+ 3.4 mmol/L,BE -1.8 mmol/L,Hb 102 g/L,Lac 1.8mmol/L。
入AICU后主要诊断及治疗措施如下:
(1)重症感染。患者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入室后予以头孢曲松钠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留取痰培养
、血培养
、腹水
培养。患者入室后体温逐渐升高,最高至38.5 ℃,白细胞计数由1.9×109/L逐渐升至13.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由57.4%升高至93.3%,降钙素
原由4.775 ng/ml升至30.205 ng/ml,IL-6最高达20 060.49 pg/ml,肝素
结合蛋白由15.17 ng/ml升高至391 ng/ml,且患者床边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少量感染性病变可能,故将抗生素升级为亚胺培南复合万古霉素
。
后患者感染指标较前稍好转,监测万古霉素血清药浓度较高,且患者肾功能下降,故停用万古霉素,将抗生素调整为亚胺培南复合利奈唑胺,并密切关注患者感染指标变化及培养结果。患者痰培养结果回报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培养提示头状葡萄球菌,腹水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感染,均对现用抗生素敏感,故未予以调整。
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降至7.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降至77.1%,降钙素原下降至3.435 ng/ml,IL-6降低至50.26 pg/ml,肝素结合蛋白降至22.79 ng/ml。
(2)感染性休克。患者明确存在感染,入室后血压逐渐下降,最低至87/50 mmHg,予以去甲肾上腺素6 mg/h泵注维持血压,后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并加用去氧肾上腺素
。患者少尿,出现肾功能下降,肌酐逐渐上升至165 μmol/L,予以托拉塞米
维持尿量并增加肾脏灌注。患者乳酸逐渐升高至2.9 mmol/L,在抗感染基础上给予液体复苏并补充白蛋白。因患者BNP指标升高至673.0 pg/ml,动态监测高敏肌钙蛋白
T在正常范围内,提示心功能下降,且床边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存在胸腔积液
,故予以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改善心肺功能。后患者循环趋于稳定,逐渐减量至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尿量增加,乳酸下降至正常水平,复测乳酸1.2 mmol/L。
(3)心房颤动。患者于入室1 d后夜间出现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发作时循环不稳定,血压最低至40/20 mmHg,予去乙酰毛花苷
控制心室率,胺碘酮
恢复窦性心律,去甲和去氧肾上腺素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维持电解质稳定,并请心内科会诊。患者于当日下午再次出现房颤,予以行床边同步直流电复律,复律成功,但复律后仍不稳定,频发房性早搏,予以监测电解质并维持血钾浓度>4.0 mmol/L,并维持呼吸、循环及内环境稳定。
(4)其他。患者入室后予以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根据血糖泵注胰岛素
,维持血糖≤10 mmol/L。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后于3月19日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于2023年3月22日顺利出院。
来源:张笑,朱魏,马正良.麻醉重症监护室内感染性休克伴发心房颤动的处理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4,40(05):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