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脓疱SAPHO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曾琳钰,陈子明,鄢毅,曾飞,张达颖,顾丽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SAPHO (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病和骨关节表现为特征的罕见病,主要表现为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质增生(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等一系列综合征。相关研究表明,SAPHO综合征发病率低,发病形式多样,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的判断,故经常被误诊和漏诊。本文通过1例掌跖脓疱SAPHO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诊治经过,回顾SAPHO综合征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SAPHO综合征的认识,为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1. 一般资料
病例:女性,54岁,离退休人员。因腰背痛伴双手双足脓疱疹20天入院。病人2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侧腰背部对称性、间歇性酸胀样疼痛,翻身及改变体位加重,影响夜间睡眠,伴双手双足红色疱疹(见图1)。
图1 红色疱疹对称的分布在双足底、双手掌内侧。局部呈散在分布,疱疹大小不一,多数伴有破溃、大片脱屑、角质剥脱,内不含疱疹液、无渗出
平素体健,既往史无特殊。查体: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4,双手双足部可见红色脓疱疹,散在分布,疱疹处皮肤破溃,伴局部脱屑蜕皮,无渗出,疱疹处无痛觉过敏、不伴瘙痒感。胸腰段脊柱棘间叩压痛,腰椎生理前曲变浅,弹性减退,活动度可,仰卧挺腹试验
阴性,双侧直腿抬高试验
、“4”字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及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双下肢肢体肌力、皮肤浅感觉正常。双侧跟腱、膝腱反射对称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
病人于门诊行胸腰椎MRI示T6及L1椎体异常信号,建议增强扫描分析(见图2)。
图2 胸腰椎MRI。T6椎体右后缘、L1椎体前下缘见斑片状长T1等及稍短T2信号,压脂相呈高信号
入院后结合其病史、临床表现及胸、腰椎MRI,初步诊断为脊柱源性疼痛综合征,但仍需明确胸腰椎异常信号的性质。完善全身骨显像提示第5、6胸椎、第1腰椎见骨异常显像剂分布浓聚灶(见图3)。T5、T6、L1代谢增高,考虑炎性病变。
图3 全身骨显像。双侧胸锁关节、多发胸肋关节、L1椎体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可见“牛头征”
完善胸腰椎MRI增强扫描提示T6椎体及邻近附件、肋骨及L1椎体伴周围软组织异常强化影,考虑炎性病变(见图4、5)。
图4 胸腰椎MRI增强扫描。箭头所指为T6椎体及邻近附件,可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影,累及相应肋骨头
图5 胸腰椎MRI增强扫描。箭头所指为L1椎体,椎体前下缘见斑片状明显强化,邻近软组织可见强化
胸腰椎正侧片、心脏和腹部彩超、胸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检验结果提示:尿酸368.2μmol/L↑;葡萄糖8.62 mmol/L↑;甘油三酯3.2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7 mmol/L↓;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42 mm/h↑;乙肝表面抗原定量2.943阳性;糖类抗原19-9 30.00 U/ml↑;余检验指标均正常。
治疗上予以静脉滴注氯诺昔康抗炎、鲑降钙素
抗骨质疏松、美索巴莫
解痉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涂抹掌跖脓疱疹,3天后病人症状未有明显缓解,复查炎症指标:ESR10 mm/h,C-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CRP) 0.5 mg/L;请风湿免疫科会诊讨论,病人炎症指标不高,排除感染性疾病,结合全身骨ECT及胸腰椎MRI,综合病人双手、双足跖红色疱疹伴有脱屑的临床表现,诊断为SAPHO综合征、乙肝小三阳。
明确诊断后转至风湿免疫科,追踪后续治疗,完善相关检验:抗心磷脂抗体、自身免疫性肌炎抗体谱、免疫固定电泳及轻链等检验结果均正常;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Th淋巴细胞均正常,Ts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CD45+)、CD4、CD4/CD8、CD19均正常,CD3↑,CD8↑,CD16+CD56+↓;IFN-α、IFN-γ、TNF-α均正常,IL-1β↑,IL-2、IL-4、IL-6、IL-8、IL-10、IL-17均正常,IL-5↑、IL-12↑。
起始予以沙利度胺50 mg每晚1次+白芍总苷
0.6 g每日3次治疗;T-spot、乙肝表面抗原提示阳性,排除活动性肺结核
后予以抗结核、抗病毒治疗(异烟肼
0.3 g每日1次、恩替卡韦
0.5 mg每日1次),10天后逐渐停用沙利度胺,予以甲泼尼龙
10 mg每日1次+托法替布
11 mg每日1次进行抗炎、抑制免疫,辅以抑酸护胃、抗骨质疏松、二甲双胍
控制血糖、氨氯地平
控制血压等治疗。病人总住院时间25天,出院时双手足红色疱疹明显好转,腰背部叩压痛明显减轻,VAS评分0~1。出院后3个月随访,病人症状未再发,维持抗骨质疏松、抗结核、激素抗炎等药物治疗。
2. 讨论
SAPHO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罕见病,Kahn等在2012年提出的SAPHO综合征诊断标准为(符合以下5种情况中至少1个):(1)骨关节受累与掌跖脓疱病或寻常型银屑病相关;(2)严重痤疮相关的骨关节受累;(3)孤立性无菌性骨质增生或骨炎;(4)儿童发生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5)骨关节受累与慢性肠病相关。
SAPHO综合征国外患病率约为0.01%,主要以30~50岁的女性病人为主,我国尚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遗传及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本例病人主要表现为胸椎、腰椎及胸锁关节的骨炎改变并伴有掌跖脓疱,符合本病以骨关节损害和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可由运动或外伤诱发出现。骨关节损害主要累及前胸壁(双侧胸锁关节、肋软骨关节、胸骨柄关节等),其次累及脊柱、中轴骨(胸、腰椎椎体及骶髂关节等)。
本例病人出现脊柱、中轴骨等骨关节损害并伴有手足掌跖疱疹的皮肤病变,但在SAPHO综合征中,皮肤病变与骨关节病变出现无明显相关性,也并非必然出现。一项队列研究表明,49%的病人骨关节损害早于皮肤病变,22%的病人迟于皮肤病变,28%的病人两种病变同时出现。皮肤的典型改变为掌跖脓疱病、银屑病和严重痤疮,包括聚合性痤疮、暴发性痤疮或化脓性汗腺,也可并发其他的罕见皮肤病变,如坏疽性脓皮病、Sneddon-Wilkinson病和Sweet综合征。
SAPHO综合征无特异的实验室检验结果。Kishimoto等报道SAPHO综合征35%的病人ESR升高,CRP阳性率为10%;HLA-B27阳性率仅为4%,本例病人的ESR升高,不能排外本病的影响。由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相关,本病在活动期约1/4的病例会出现补体(Ig G4)、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7A和IL-23)等的水平升高,骨代谢标志物的改变,但尚未发现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由于SAPHO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典型,缺少特异性检验指标,影像学诊断则尤为重要。全身骨显像敏感性最高,可早期显示骨损害,优于X线、CT和MRI。前胸“牛头状”强化是SAPHO综合征伴胸锁关节受累的典型特征。Yu等的一项研究中纳入71例SAPHO综合征病人,所有病人均接受全身骨显像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人均出现前胸壁病变、60.6%的病人出现脊柱病变,骶髂关节病变(39.4%)、外周关节病变(31%)、颅骨病变(12.7%)和骨盆病变(4.2%)。也有报道称85%~95%的病人胸部前壁(以胸锁关节、肋软骨关节和肋胸骨关节区域的变化为主)示踪剂摄入量增加。
除影像学诊断外,还应该认识到与该病相关的鉴别诊断,包括感染性病变(骨髓炎、骨结核)、肿瘤性疾病(骨肉瘤、骨转移瘤)和炎性骨骼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等,详细的病史询问、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
、组织病理活检或细菌培养将有助于鉴别。
此外,也应与皮肤病,如银屑病、多发性皮肌炎、痤疮、脓疱疮等相鉴别。本例病人在排除以上可能情况后,考虑为SAPHO综合征。对于该类病人,治疗方案旨在控制疼痛、炎症、防止结构进一步破坏,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首选,糖皮质激素、抗风湿药物为二线药物,双膦酸盐、抗生素和生物制剂也用于改善病人的症状。
SAPHO综合征的发病率低,临床较为少见,临床医师缺乏对该病的认识会造成误诊、漏诊,尽早的诊断和治疗能给病人带来莫大的获益。一项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APHO综合征病人诊断平均需要(3.8±5.3)年的时间,经治(5.7±3.4)名医师。在确诊前,病人平均进行6.3次X光检查、4.5次MRI检查、3.4次骨显像检查和2.8次CT检查。
SAPHO综合征病人因临床表现多样,且缺少特异性检验检查,是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师(如皮肤科、骨科、全科、疼痛科等)需要提升关于SAPHO综合征的认识,在接诊脊柱及骨关节病的病人应详细了解有无皮肤病变,查体手掌、足底等处的皮肤情况,及时行全身骨扫描,或给病人指导正确的就诊科室。在特异性检验检查、治疗方案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来源:曾琳钰,陈子明,鄢毅,等.掌跖脓疱SAPHO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06):47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