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1例
作者:高晓梅,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超声影像科;林曦,李叶阔,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
患者 男,67 岁。因反复发热4 个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阴茎癌
手术史1年。查体:心率7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经胸超声心动图
检查显示肺动脉瓣下见一不均质等回声团(图1),大小约1.5 cm×1.4 cm,呈类圆形,似有蒂与肺动脉瓣相连,随心动周期摆动,肺动脉瓣无梗阻。心脏螺旋CT检查
显示肺动脉瓣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图2)。
心电图: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8.87×109/L,中性粒细胞68.9%,降钙素
原<0.05 ng/ml。血培养
:阴性。抗感染治疗1个月后复查,肿物无明显改变。考虑肿物有导致肺栓塞风险,遂行手术治疗。手术经过: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横行切开肺动脉后见肿物位于肺动脉瓣前瓣右心室面,直径约1.6 cm,有短蒂相连,质地松软,表面呈菜花样胶冻状(图3),顺利摘除肿物,瓣叶无损毁。术后病理诊断为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图4)。
图1 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瓣右心室面等回声团(箭头)。 图2 心脏螺旋CT显示肺动脉瓣肿物(箭头)。 图3 术中见肿物粘附于肺动脉瓣前瓣右心室面,表面呈胶冻状(箭头所示)。 图4 病理切片(HE×20)显示肿瘤呈分支乳头状,乳头中心为玻璃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包绕少量黏液样基质,外层是断裂的弹力纤维。
讨论
乳头状弹力纤维瘤(papillary fibroelastoma,PFE)是罕见的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中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湍流导致心内膜组织增生有关。PFE约95%发生于左心瓣膜,尤其好发于主动脉瓣,单发常见,影响右心的PFE不足0.05%,本例发生在肺动脉瓣更是极其罕见。PFE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根据其生长的部位、大小、活动度等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肌梗死、晕厥
等表现。
PFE非常易碎,且表面易形成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风险大,对于活动度大、直径大于1cm的PFE应尽早手术,不活动且较小的PFE 可给予抗凝治疗并动态监测。本例PFE附着于肺动脉瓣,肺动脉栓塞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检出,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建议手术切除。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地评估病变的大小、内部回声、活动度、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及是否对瓣膜造成影响,是诊断PFE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技术。PFE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表现为附着于瓣膜的乳头状等回声或高回声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一般有蒂,可随心动周期摆动。
PFE 通常体积较小,不超过3.0 cm,一般不影响瓣口血流动力学改变。本例有反复发热病史,极易误诊为细菌性赘生物。细菌性赘生物形态各异,多为条带状或团块状,多发生在高速血流冲击的部位,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血培养结果可基本排除。另外还需与黏液瘤、血栓、Lambl’s赘生物、转移瘤等鉴别。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可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为临床的早期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例肺动脉瓣无明显受损,故采取摘除肿物保留瓣膜的术式,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术后10 天出院。既往文献报道PFE 的复发少见,且发热症状随肿物的切除而消失,对此将进一步做好随访。
来源:高晓梅,林曦,李叶阔.肺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4,34(0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