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瘤患者术中气管内大出血一例
作者:蓝心,周坤,雍峻,吕洁,史静,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患者,男,56岁,168 cm, 61 kg, NYHA Ⅱ—Ⅲ级,ASA Ⅳ级,Mallampati Ⅰ级。因“胸闷、咯血2年”入院。2年前开始咯血,间断发作,约半年1次,每次50~100 ml, 近3月来发作2次,最近1次为10 d前,咯血量250 ml。患者平日体力活动差,剧烈活动后感胸闷、气促,休息后好转,日常生活可自理。
既往高血压7年余,未行正规治疗。5年前曾因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9月前因脑梗死入院保守治疗,自诉恢复可,未遗留明显脑梗死后遗症。查体:一般情况稍差,对答切题,贫血
貌,生命体征尚平稳,体温37 ℃,BP 130/80 mmHg(持续泵注硝酸甘油
0.3 μg·kg-1·min-1),RR 19 次/分,HR 100次/分。口唇无发绀
,颈动脉搏动无异常。胸骨旁有深压痛,左下肺叩诊实音,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前区无异常搏动,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桡动脉及足背动脉可扪及。饮食睡眠稍差,大便正常,小便偏少。
辅助检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 0.010 ng/ml, N端-B型钠尿肽前体 453.4 pg/ml, 肌红蛋白
21.0 ng/ml。血生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60.35 ml·min-1·1.73 m-2,胱抑素C 1.34 mg/L,肌酐104 μmol/L,尿酸147 μmol/L。心脏彩超:升主动脉内径稍增宽,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轻度反流。
胸腹增强CTA示: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改变,考虑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通溃疡形成,左下肺节段性肺不张合并感染(图1—2)。主要诊断:(1)主动脉弓部瘤并溃疡形成;(2)左下肺节段性肺不张并感染。拟在全身麻醉心肺转流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手术”。
图1 患者入院时胸腹部增强CTA图。注:箭头示降主动脉支架并壁间血肿形成。
图2 患者入院时胸腹部增强CTA图。注: 箭头示降主动脉瘤-支气管瘘形成。
患者入室后面罩吸氧,适度镇静镇痛,咪达唑仑2 mg、舒芬太尼
10 μg。局麻下行左桡动脉和左足背动脉穿刺,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2 mg、依托咪酯
12 mg、舒芬太尼20 μg、罗库溴铵
36 mg。诱导成功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VT6~8 ml/kg, RR 12 次/分,气道压12 cmH2O。建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生命体征:SpO2100%,HR 72次/分,BP 101/56 mmHg, CVP 10 cmHg。麻醉维持术中采用舒芬太尼0.5~1 μg·kg-1·h-1、丙泊酚4~12 mg·kg-1·h-1、右美托咪定
0.4 μg·kg-1·h-1、2%七氟醚行静-吸复合麻醉,维持BIS 40~60,维持PETCO235~45 mmHg。心肺转流开始后调节麻醉深度和灌注流量维持MAP至55~75 mmHg。
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复跳顺利,但恢复机械通气10 min后,气道压升至40 cmH2O,此时检查呼吸回路发现气管导管内有血样液体涌动,立即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引出活动性出血约2 000 ml,经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探查发现活动性出血极大可能来自左下肺。考虑到患者出血量太大单腔气管导管无法隔离左肺,可能造成右肺受累,立即予以冰盐水加肾上腺素2 mg稀释至10 ml喷洒支气管,出血稍有减少后随即更换左双腔支气管插管隔离左肺。
患者左侧支气管仍持续吸引出活动性出血,采用1.5倍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后,患者气管内出血缓解不明显,循环需予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0.1~0.2 μg·kg-1·min-1、肾上腺素0.08~0.15 μg·kg-1·min-1并多通道加压快速输注血液制品维持。手术医师结合胸部CTA及病史考虑患者可能发生主动脉瘤-支气管瘘形成,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知情同意后予左下肺切除,患者气管内活动性出血终止。
术中持续气管内吸引出活动出血约18 000 ml,失血共计约20 000 ml, 患者血红蛋白降至30 g/L,经输注浓缩红细胞45 U、新鲜血浆2 900 ml、血小板2个治疗量、冷沉淀500 ml, 并予心肺转流自体血500 ml、白蛋白200 ml、晶体6 500 ml、胶体4 500 ml输注扩容补液对症处理后,患者血红蛋白升至83 g/L,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0.05 μg·kg-1·min-1、肾上腺素0.03 μg·kg-1·min-1泵注下可维持循环:SpO2100%,MAP 65 mmHg, HR 99次/分,CVP 8 cmHg,但术中尿量
少,仅为400 ml, 血气分析示乳酸13.4 mmol/L,手术时间8 h。
考虑到患者术中尿少,失血量过大,建议带气管导管入ICU进一步支持治疗。入ICU后,行血液透析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生命体征稳定。术后第3天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生命体征尚平稳,且已出现肢体刺激反应,但患者家属因经济困难非医嘱离院,离院后第3天,患者死亡。
讨论
升主动脉瘤是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未控制的高血压是主动脉瘤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且收缩压和脉压差大小可决定瘤样扩张的大小和速度。该患者高血压7余年,未规律治疗,5年前即因降主动脉瘤行介入支架置入术后仍未规律服降压药,术后2年开始周期性咯血,但未及时治疗。结合入院胸腹部增强CTA考虑患者咯血原因为降主动脉瘤侵犯左下肺支气管,当动脉血压波动明显时,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与支气管粘连部位破裂,血液经支气管咯出。
此次升主动脉瘤的形成与未控制的高血压密切相关,既往的软象鼻技术无法使降主动脉损伤愈合,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本例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手术。支架可以扩张真主动脉腔,恢复真主动脉腔及侧支血管的血流灌注,挤压假腔,促进血栓形成,有利于主动脉壁重塑,减小假腔直径。
本例患者术中发生气管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为降主动脉瘤-支气管瘘形成,瘤体进行性侵犯了左下肺组织及支气管、与肺组织粘连紧密,在心肺转流期间肝素化后血液呈低凝状态,手术牵拉等影响下导致降主动脉壁破裂、穿孔,而假腔尚未完全封闭造成患者气管内大出血,再次回看患者术前胸部CTA,联合左下肺切除后气管内活动性出血停止即可证实这一点。
本例患者麻醉管理过程有如下几点需要总结与反思:(1)术前访视:关注患者咯血史,尽量明确患者咯血的原因,尤其是对术前胸部CTA的阅片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片可知晓咯血的原因,对麻醉管理具有指导意义。(2)术中管理:纤维支气管镜发现活动性出血来源于支气管后,虽积极采取了常规的处理方法,但是活动性出血未止住,此时麻醉科医师应该积极的回看影像资料,必要时紧急多学科会诊,快速找出最可能的出血原因。对于有咯血病史的患者,术中警惕再次出血的风险,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术中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参数的变化,但本例患者可能瘘破裂后出血太快,发生异常的时间窗很短,密切观察有助于提早发现问题。(3)术后管理:该患者术后管理主要是防治大出血和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和呼吸支持需持续进行,积极行床旁透析治疗,改善内环境。本例患者因经济困难非医嘱离院后死亡成为本报道的遗憾,因此,预防和识别该类患者大出血,减少大出血带来的并发症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该类患者的麻醉管理,术前访视、术中管理、术后随访3个环节紧密联系,术前访视对该类患者尤为重要,有助于明确咯血原因,部位,对术中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因此,对于危重患者,全面的术前访视是麻醉管理成功的首要因素。
来源:蓝心,周坤,雍峻,等.升主动脉瘤患者术中气管内大出血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4,40(08):89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