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合并肝挫裂伤急诊手术患儿的麻醉护理1例
作者:杨雪婷,蔡静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麻醉科
近年来,儿童意外伤害频发,跌倒、高坠伤以及车祸伤成为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儿童颅脑损伤可发生于多个年龄阶段,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安全意识淡薄、照顾者的疏忽等因素,容易发生高坠伤,成为重度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儿童高坠伤合并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多为实质性脏器损伤,其中肝脏损伤占首位,依据多项检查诊断,采取积极的保守治疗策略效果良好。
颅脑外伤患儿病情重、情况急、全身多脏器损伤明显,如不及时手术治疗,会出现病情恶化,出现脑疝或脑干中线移位、全身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麻醉护理学作为连接麻醉学和护理学的专科护理学科,要求麻醉专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麻醉相关知识、拥有丰富的麻醉管理经验。颅脑外伤手术风险高、麻醉难度大,既往研究中多关注手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急诊麻醉的麻醉护理研究经验有限,对颅脑外伤合并肝脏损伤的麻醉护理管理经验可借鉴内容同样有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3 年10 月收治1 例急诊入院的颅内出血合并严重肝挫裂伤患儿,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肝挫裂伤保守治疗,现将麻醉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女,2 岁,2023 年10 月23 日因“高处坠落3 h” 急诊入院,患儿入院时心率165 次/min,血压76/37 mmHg,呼吸急促,意识淡漠,强迫体位(俯卧位),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显示枕骨及右侧颞骨骨折伴颅内积气,胸部CT 显示左侧气胸
、双肺渗出,腹盆腔CT 显示肝脾周少量液体可能。
进一步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包膜完整,肝右叶近肝门处见片状高回声区,范围45 mm × 36 mm,右肾下极肾实质区内见团块状稍高回声区,大小约18 mm × 14 mm,右侧肾上腺区见低回声区,大小约31 mm × 25 mm,肝肾隐窝、脾肾隐窝、下腹腔肠管间见液性游离暗区,最大深度42 mm,急诊收治外科监护室(surgicalintensive care unit,SICU),入院诊断:创伤性颅内出血,失血性休克,肝挫裂伤Ⅳ级,右侧肾上腺损伤,肾挫伤,肺挫伤,左侧气胸。
1.2 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查化验指标红细胞比容28.0%,血红蛋白
76 g/L,凝血酶原时间24.7 s,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80.9 s,血小板计数65×109/L,患儿意识不清,予以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可见血尿
。
入院后治疗过程中予悬浮红细胞6 个单位、病毒灭活冰冻血浆4 个单位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白蛋白等输注改善凝血功能及循环状态,多巴胺10 ~ 15 μg/(kg·min) 维持血压在50 ~ 150/45 ~ 100 mmHg 左右,后经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讨论积极纠正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维持循环稳定,尽早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讨论手术体位及风险,俯卧位有肝包膜破裂出血的风险,且患儿为肝门处损伤,有急诊手术纱布填塞可能,也可能因失血性休克和肝衰竭
而无法顺利完成手术。
10 月25 日患儿血压下降至55/37 mmHg,心率88 次/min,给予多巴胺10 ~ 15 μg/(kg·min)维持血压110/80 mmHg,瞳孔大小约4 mm、对光反射消失,复查头颅CT 显示颅内出血较前增多,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术中麻醉平稳,手术顺利,术后返回SICU 继续治疗,术后随访,患儿一般情况平稳,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1 个月后转回神经外科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麻醉前评估
颅脑损伤患儿一般病情重,无法准确主诉,医务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准确判断病情。麻醉前需要详细评估:
①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脑疝等情况。
②监测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检验指标。监测入院后凝血功能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24.7 s、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为 80.9 s,血小板计数65 × 109/L。麻醉前通过输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措施积极干预改善凝血功能状态,调整术前凝血酶原时间为14.9 s、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为30.1 s,凝血功能改善,但血小板计数37 × 109/L,呈持续下降状态,因此积极输注血小板。
③观察患者全身状况,该患儿全身皮肤挫伤、左侧耻骨骨折、右侧肝挫裂伤Ⅳ级、肾挫裂伤,根据会诊意见,忌按压腹部,减少患者移动,术前采用四人搬运法平移患儿至转运平车,避免循环波动造成肝包膜破裂。
④评估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时予患儿多巴胺10 μg/(kg·min)维持血压在95/56 mmHg、心率120 次/min,准备抢救物品和抢救设备。⑤评估气管导管、引流管、静脉通路等管路情况。
2.2 气管插管护理
儿童缺氧耐受度低,颅脑损伤的患儿缺氧时容易加重脑损害,因此要加强术前术中气道管理,避免缺氧。麻醉护理措施:
①协助麻醉医生准备氧气袋、简易呼吸皮囊、便携式监护仪至病房接患儿;②妥善固定经鼻置入的4.5# 加强型气管导管,记录插管深度13 cm,调整呼吸机参数为呼气末正压5 cmH2O,气道峰压20 cmH2O,吸入氧浓度60%,呼吸频率20 次/min;③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避免打折、牵拉或移位;④遵医嘱予患儿镇静、镇痛药物,避免移动过程中发生呛咳、人机呼吸对抗等造成腹内压增高,腹内压增高容易导致血肿增大、诱发脑疝,同时予患儿适度过度通气,减少脑氧消耗。
2.3 麻醉配合
颅脑手术患儿麻醉手术中要注意脑组织的保护:
①患儿肝肾损伤,肝肾功能受损,术前准备麻醉药物尽量减少经肝肾代谢,因此遵医嘱准备舒芬太尼0.1 μg/kg、丙泊酚
2 m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进行静脉麻醉诱导,术中七氟烷
吸入维持麻醉。麻醉要求浅而平稳,诱导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保证平稳,呼吸机控制通气。
②术中遵医嘱维持吸入七氟烷浓度为1.5% ~ 2.0%,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静脉持续泵注,根据心率、血压变化遵医嘱予舒芬太尼0.1 μg/kg 静脉单次注射镇痛,维持手术过程中麻醉平稳。
③手术开始时完善麻醉镇痛,保持麻醉平稳,维持心率在126 次/min、血压在82/44 mmHg 左右;快速输注血小板2 个单位,提高血小板计数;去骨瓣和清除颅内血肿时监测心率、血压变化,患儿出现血压波动在55~63/38~42 mmHg,心率在90~122 次/min 波动,遵医嘱予悬浮红细胞2 个单位、血浆100 ml,补充血容量;多巴胺10 μg/(kg·min)持续泵注提高心率、血压;减少七氟烷吸入浓度为1.0%,同时准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改善循环状态,手术结束时停止多巴胺维持,减慢输血
速度,维持患儿血压在85/50 mmHg,心率118 次/min 左右,循环稳定。
2.4 血流动力学管理
血压、中心静脉压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可动态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识别颅内高压,对颅脑外伤患儿的手术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麻醉护理措施:
①术中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的同时遵医嘱通过调整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补充血容量等措施保持血压平稳;
②麻醉前协助麻醉医生开放中心静脉通路,通过中心静脉输注血小板、悬浮红细胞等血制品,同时通过压力监测装置监测中心静脉压,评估患儿补液量,维持患儿中心静脉压在5 ~12 cmH2O;
③手术开始时予患儿 2 个单位血小板快速输注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凝血功能,手术中遵医嘱予悬浮红细胞2 个单位、血浆100 ml 输注维持血压平稳,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尿量变化,及时识别输血反应,手术过程中予醋酸钠溶液200 ml,手术时间持续5 h,术中出血约200 ml,尿量100 ml,维持术中尿量约2 ml/(kg·h),麻醉记录单详细记录麻醉用药、术中输血输液量及失血失液量;
④协助麻醉医生完成术中输血前后血气分析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手术结束时患儿红细胞比容32.1%、血红蛋白 10.5 g/L、凝血酶原时间14.2 s、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26.8 s、血小板计数114 × 109/L,血红蛋白稳定,凝血功能较术前改善。
2.5 凝血功能检测
研究显示,创伤后急性凝血病的发病率高,会显著增加失血量,增加输血量的需求,同时影响预后效果。为避免患儿术中出血严重,积极纠正患儿凝血功能,采取以下麻醉护理措施:①术前遵医嘱申请血小板,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改善凝血功能状态;②手术中遵医嘱悬浮红细胞2 个单位,输注血小板2 个单位、血浆100 ml,血小板输注前后监测凝血功能,联系检验科及时反馈凝血检验指标;③准备自体血回输设备,预防肝包膜破裂出血导致患儿低血容量休克。
2.6 低体温预防
颅脑损伤患者手术过程中由于伤口暴露、出血、冲洗等因素,会造成患儿低体温,因此需采取保暖措施:①术前置入测温导尿管,术中持续监测核心温度;②预先升高手术室温度2 ~ 3 ℃,术中使用变温水毯保温、盖暖箱里保暖的毛毯,对输注的晶体补液加温,术中维持该患儿直肠温度在35.0 ~ 35.8 ℃;③血氧饱和度低是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患儿存在肺挫伤,麻醉过程中随时调整呼吸参数,适当过度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0 ~ 35 mmHg,减少脑氧消耗,保护脑组织;④气管导管前端连接湿热交换过滤器,减少因缺少鼻咽部对气体加温湿化这部分的热量丢失。
2.7 体位摆放
神经外科手术的入路方式与体位的摆放对手术视野的暴露非常重要,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考虑患儿俯卧位手术时有腹部受压肝包膜破裂出血的风险,且患儿为肝门处损伤,有急诊手术纱布填塞可能,因此积极调整手术体位,配合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予患儿左侧卧位,减少腹部受压,同时能够为腹部急诊手术探查快速摆放平卧位:
①躯干两侧用躯干固定支架固定牢靠,胸放抱枕,背后放棉垫,避免两侧倾斜,同时腹部加用棉垫保护避免腹部受压。
②下臂搁手架上,上臂抱于胸前抱枕处;小腿弯曲,大腿伸直,两膝盖之间放置棉垫,保护骨隆突受压处。③头部用头托固定,左侧卧位,头下垫棉垫,避免眼睛受压,防水眼贴保护双眼,减少角膜暴露;保证气管导管通畅,固定牢固,颈静脉回流通畅。
来源:杨雪婷,蔡静洁.颅脑外伤合并肝挫裂伤急诊手术患儿的麻醉护理1例[J].加速康复外科杂志,2024,7(0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