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密网支架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

来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5.04.15
我要投稿

作者:丁前进,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马永杰,张鸿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患者男,34岁,既往SLE病史20余年,2022年3月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在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桥血管通畅;外院住院期间行Ds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图1a,1b)以及右侧椎动脉梭形动脉瘤,未行治疗。

 

2023年3月患者于外院复查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较前显著增大(图1 c~1e),右侧椎动脉梭形动脉瘤较前无明显变化,随后于2023年3月23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拟行左侧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3 d开始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术前患者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处于稳定期,且已停用激素药物2年。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全身肝素化,经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大小为12.7 mm×19.1 mm×16.2 mm,载瘤动脉直径为5.0 mm,右侧椎动脉瘤形态及大小较2022年无明显变化。

 

透视下,泥鳅导丝导引6 F Envoy导引导管(Codman,美国)到达颈内动脉岩骨段,支架导管Headway 21(MicroVention,日本)在微导丝Synchro(Stryker,美国)导引下到达大脑中动脉垂直段,术中选择1枚5.0mm×30.0mm赛诺神畅表面改性密网支架(赛诺,中国)置入。

 

透视下将支架置于适当位置,固定支架导丝,后撤支架微导管,造影示术中密网支架打开良好(图lf),颈动脉造影早期可见动脉瘤内射流(图1g),动脉瘤内对比剂淤滞(图1h),撤出支架导管及导引导管,手术结束。

 

术后患者未诉不适,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3 d患者出院。术后及出院后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嘱患者限期治疗有侧椎动脉梭形动脉瘤。术后6个月DSA随访,提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近全闭塞(图1i,1j),右侧椎动脉梭形动脉瘤较前无明显变化。

 1731653380820782.png

1b.png

图1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表面改性密网支架置入术前后影像学资料。1a,1b分别为术前1年外院造影侧位及三维重建图像,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c~1e分别为术前外院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侧位及三维重建图像,示动脉瘤较1年前明显增大,且形状不规则;1f为术中造影工作位,示表而改性密网支架完伞释放,状态良好;1g为术中颈动脉造影早期,示动脉瘤内射流;1h为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淤滞;1i,1j分别为术后6个月正、侧位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近全闭塞

 

来源:丁前进,马永杰,张鸿祺. 表面改性密网支架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4,21(4):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