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急性右心房活动性血栓合并右心衰竭一例
作者:张轶菡,马丹旭,艾攀,吴延,吴安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
患者,女,68 岁,160 cm,52 kg。因“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 h”入院。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7 ℃,HR 78 次/ 分,BP 139/75 mmHg,RR 18 次/ 分,髋关节外旋畸形,轻微肿胀,腹股沟中点压痛明显。入院后皮下注射依诺肝素0.4 ml 每日一次。
入院当日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双侧下肢均未见明显血栓。入院第2 天D-二聚体化验示14.26 mg/ L。入院第5 天(即手术当日)09:00 心脏超声:二尖瓣脱垂伴反流(中度),黏液样病变不除外;三尖瓣反流(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轻度);射血分数61%;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其余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左侧股骨颈骨折
。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
”。
手术当日11:50 入室,HR 68 次/ 分,BP 145/80 mmHg,RR 18 次/ 分,SpO2 100%。行桡动脉穿刺测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 mg、舒芬太尼
10 μg、依托咪酯
20 mg、罗库溴铵
50 m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机参数设置:FiO2 100%,VT 7 ml/ kg,RR 12 ~ 15次/ 分,维持Ppeak 15~17 mmHg,PET CO2 32~ 37 mmHg。
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4 μg·kg-1 ·min-1、丙泊酚
80μg·kg-1·min-1。调整麻醉药物用量,维持BIS 40 ~ 60。12:30 患者改右侧卧位后,出现HR 增快,BP 下降,HR 100~120 次/ 分,BP 80~100/50~60 mmHg,SpO2100%。查动脉血气:pH 7.42、PaCO2 42 mmHg、PaO2 515 mmHg、Lac 1.2mmol/ L,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电解质注射液500 ml,泵注去甲肾上腺素
0.01~ 0.02 μg·kg-1 ·min-1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13:20 患者HR 升至130 ~ 140 次/ 分,BP 降至80/40mmHg,且发现患者无尿,遂给予呋塞米10 mg,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1 ~ 0.5 μg · kg-1 · min-1、肾上腺素0.05μg·kg-1·min-1。由于患者HR 增快,静脉注射艾司洛尔
10mg,HR 降至105 次/ 分。14:50 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仰卧位,发现患者头面部水肿
,颈静脉怒张,面色晦暗,HR 160次/ 分(窦性心律),BP 骤降为55/40 mmHg,SpO2 100%。
调整泵注肾上腺素0.1 μg·kg-1 ·min-1、去甲肾上腺素0.6μg·kg-1·min-1。紧急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测得CVP 30 cmH2O,行冰帽脑保护。查动脉血气:pH 7.24、PaCO2 53 mmHg、PaO2 235 mmHg、Lac 3.2 mmol/ L。行床旁超声:右心增大,左心房室腔内径减小;右心房内探及多发团状,条索状中高回声,较大者约32.4 mm×22 mm,考虑血栓可能;肺动脉压38 mmHg(图1)。
考虑右心房活动性血栓合并急性右心衰竭,紧急请呼吸科会诊:骨科术后为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存在出血的风险;有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适应证。心外科会诊:无开胸取栓指征。15:21 静脉注射肝素100 mg 并进行适度心脏按压维持循环稳定。15:40 患者CVP 下降至22 cmH2O,心脏按压约1 h 后停止,依靠血管活性药可维持循环稳定,患者出现血尿200 ml。
查动脉血气:pH 7.25、PaCO2 56 mmHg、PaO2 336 mmHg、Lac 6.3 mmol/ L。复查床旁心脏超声:右心房内长约16 mm 条索样高回声,随血流飘动,似附着于三尖瓣后叶(图2)。此时ECMO 团队就位,建立血管通道,转流后CVP 降至12 cmH2O。逐渐减少血管活性药用量至停用,BP 波动在90~100/60~70 mmHg。同时给予呋塞米20 mg,排出清亮尿液50 ml。查动脉血气: pH 7.26、PaCO2 56mmHg、PaO2 375 mmHg、Lac 4.5 mmol/ L。带气管插管回ICU。
术后第2 天复查心脏超声:三尖瓣隔叶可见大小约8mm×7 mm 中高回声附着,考虑血栓可能;肺动脉压轻度升高39.4 mmHg。继续行ECMO 抗凝管理治疗。术后第3 天EC⁃MO 撤机,给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术后第4 天拔除气管导管;术后第6 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17 天出院;术后1 个月,开始辅助下功能锻炼;术后2 个月,可拄拐行走;术后3 个月,可自行活动不受限。
讨论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5%存在右心房血栓,病死率30%~40%。右心房栓子的主要来源是下肢静脉血栓,也可因心房颤动、心肌病
、心脏手术(如房间隔修补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心脏肿瘤等引起。本例患者具有下肢骨折、卧床等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患者术中心脏超声下显示右心房团块状、条索状血栓,为比较罕见的活动性血栓。考虑麻醉后改变体位
时,新鲜的下腔静脉栓子逐渐脱落至右心房可能。
“右心房血栓”与“肺栓塞”同属于“右心系统栓塞”,栓子在移动过程中位于不同部位时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肺栓塞的典型三联征是:胸痛、咯血
、呼吸困难
。全身麻醉下上述症状会被掩盖,且在机械通气
下,纯氧通气会掩盖轻度的氧分压及氧饱和度降低。
右心房栓塞不同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肺动脉未完全闭塞,因此肺栓塞的典型表现,如血气分析PaCO2 升高、PaO2 降低、PET CO2 突然下降,该患者表现不明显。该患者起初仅表现为不明原因HR 增快、BP 降低,这提示临床工作中出现类似情况需要引起重视。随着血栓在右心房增多,导致右心流出道梗阻,引起急性右心衰竭。患者呈现典型“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体循环淤血和心排量低造成的顽固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面部水肿、颈静脉怒张、CVP 升高。超声心动图
也证实了右心系统充盈扩张,左心系统相应受压充盈不足。
进一步导致心源性休克,造成组织灌注减少。参照2019 年欧洲心脏病
学会急性肺栓塞
诊断和管理指南,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属于极高危,一般选择溶栓治疗。但本例患者行骨科手术,是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存在出血的风险。既往有病例报道急性肺栓塞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引发严重出血,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本例患者采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以便后续灵活地选择治疗策略。肝素的抗凝作用可以防止继续形成新的血栓,同时还通过加强纤溶酶原活化素的作用激活纤溶酶,启动纤溶过程从而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另外,在血管活性药难以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即使心脏没有停搏,进行适度胸外按压可将新鲜血栓粉碎,减轻右心梗阻,改善右心衰竭的症状。
本例患者在胸外按压1 h 后,仅靠血管活性药可维持BP 稳定,组织灌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排出尿液(血尿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尽管进行胸外按压有栓子脱落至肺动脉引起肺栓塞的顾虑,但是新鲜小栓子经过后续抗凝治疗可消散。经多学科讨论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建立ECMO。开始ECMO 转流后,患者CVP 降至正常,右心负荷降低,停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组织灌注得到改善,排出清亮尿液。因此,当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力衰竭时,建立ECMO 能够加速患者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因发现及时,判断正确,进行迅速且有效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临床医师需要充分认识右心系统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完善术前检查进行评估,对于高危人群术前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另外,要掌握右心系统栓塞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表现,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及时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来源:张轶菡,马丹旭,艾攀,等.术中急性右心房活动性血栓合并右心衰竭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4,40(11):123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