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右侧侧脑室原发性上皮样肉瘤1例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5.04.28
我要投稿

作者:罗登建,万豪杰,黄睿,陈伟,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韩锋,杨明,杨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上皮样肉瘤(epithelialoi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间充质肿瘤,占所有肉瘤的1%以下,其特征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通常发生在四肢远端。准确诊断ES具有挑战性,常常误诊为良性疾病;但局部复发倾向高,易发生淋巴和血液转移扩散,预后较差。颅内原发性ES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侧脑室原发性ES,为临床提供参考。

 

1.病例资料

 

60岁男性,因记忆力减退1周于2022年6月16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史。入院体格检查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颅脑MRI: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见大小约1.8 cm×1.6 cm结节状长T1、稍长T2信号影,其内信号不均匀,FLAIR像呈稍高信号,形态不规则,与侧脑室壁关系密切(图1A~C),增强后呈明显强化,邻近侧脑室三角区周围脑实质呈毛刺状、星芒状强化,沿右侧侧脑室管膜亦见条状强化(图1D)。

 

MRS:右侧侧脑室三角区病灶NAA峰减低,Cho峰升高,Cr峰未见明显异常。MRA: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无明显狭窄及分支减少。DTI:右侧大脑半球脑白质纤维束较对侧减少,较对侧稀疏,双侧分布不对称。PET/CT: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伴FDG摄取增高,最大SUV为9.4;骨骼未见骨质破坏征象,未见异常FDG浓聚灶,考虑为原发性病变。排除手术禁忌后,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切除右侧三角区病变。

 

术中切开蛛网膜沿边界逐步分离、探查,可见肿瘤位于三角区,呈灰白色鱼肉样,质地偏硬,瘤周组织黄变,边界不清,血供丰富,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复查颅脑CT示中线偏移较前好转(图1H)。

 

术后病理(图1E~G):右侧侧脑室恶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呈CK(-),Vim(+),GFAP(-),IDH1(-),Olig-2(-),ATRX(局灶弱+),P53(野生型),MGMT(+),EMA(局灶+),PTEN(局灶弱+),EGFR(-),S100(-),PR(-),SSTR2(-),Nestin(部分+),CD31(局灶+),ERG(-),CD34(-),FⅧ(-),E-cd(-),INI-1(-/+),CK19(-),CK7(-),CK5/6(-),Calretinin(-),P63(个别细胞弱+),Ki-67(约10%+),特殊染色结果:网染(网状纤维+)。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ES。

 

术后未进行规律放化疗,仅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预防癫痫。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MRI未见肿瘤复发迹象(图1I、1J)。2023年9月21日复查颅脑CT(图1K):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术后改变,右侧侧脑室后角旁片状稍低密度软化灶,未见肿瘤复发及颅内占位效应。2023年12月5日随访,无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1733116313124506.png

图1 右侧侧脑室原发性上皮样肉瘤手术前后影像及术后病理表现。A、B.术前颅脑MRI T1WI、T2WI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大小约1.8 cm×1.6 cm结节状长T1、稍长T2信号影,其内信号不均匀;C.术前颅脑MRI T2Flair示肿瘤呈稍高信号,形态不规则,与侧脑室壁关系密切;D.术前MRI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强化,邻近侧脑室三角区周围脑实质呈毛刺状、星芒状强化,沿右侧侧脑室管膜亦见条状强化;E.术后病理检查见散在凝固性坏死(HE,×40);F.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瘤细胞含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及偏心性空泡状核,核仁明显(HE,×100);G.术后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100);H.术后1周复查颅脑CT见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脑组织仍有水肿,中线偏移程度较术前好转;I、J.术后1个月复查MRI平扫+增强扫描示术区胶质增生,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消退,未见肿瘤复发征象;K.术后1年复查颅脑CT示中线偏移不明显,无新增占位改变

 

2.讨论

 

侧脑室ES诊断较为困难,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根据文献报道,侧脑室三角区好发的肿瘤为脑膜瘤、脉络从乳头状瘤、转移瘤,也可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

 

(1)转移瘤年龄较大,颅内多发占位,大部分可以找到原发灶。

 

(2)侧脑室良性脑膜瘤分叶较规则,不典型和恶性脑膜瘤呈不规则分叶状,MRI平扫呈等信号,信号较均匀,多呈显著均匀强化,MRS表现为NAA峰缺乏,Cr峰下降,Cho峰增高,Cho/Cr呈显著升高,可出现脑膜瘤相对特征性的Ala峰。

 

(3)脉络丛乳头状瘤起源于脉络丛上皮,发生在侧脑室多为儿童,年龄不超过10岁,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由于肿瘤分泌脑脊液旺盛,易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4)侧脑室三角区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大,囊变坏死多见,增强后多为不均匀强化。

 

(5)室管膜瘤MRI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由于囊变、钙化及出血,信号大部分不均匀;囊变区T2WI和FLAIR呈高信号,病灶多与侧脑室室壁广基相连,沿脑室塑形生长是其特点。由于ES的病理组织形态学与多种其他病变类似,因此明确诊断需依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辅助手段。

 

ES因具有侵袭力强、易复发等特点,且常以较近侧继发病灶及最后发生转移。广范围的切除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因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在保证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全切除肿瘤手术难度较高。文献报道,ES的5、10年生存率分别在50%~70%、42%~55%。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有: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年龄,性别等。

 

由于发病率低,到目前为止,尚无前瞻性研究来评价全身化疗的疗效。大多回顾性研究是针对原发性ES。研究表明切除术后辅助化疗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远端型ES的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本文病例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术后随访1.5年,仍存活且无原位复发及远处转移迹象。

 

总之,ES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无明显特异性表现,诊断困难,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原发性侧脑室三角区ES的发生率极低,需与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的转移瘤、脑膜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星形细胞瘤相鉴别,明确诊断仍依赖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

 

来源:罗登建,韩锋,杨明,等.成人右侧侧脑室原发性上皮样肉瘤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4,29(04):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