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乳腺转移1例

来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05.27
我要投稿

作者:张双,李锋,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

 

患者女,49岁。右乳腺包块7月余,伴局部疼痛,并逐渐增大。查体:右乳腺10点钟方向可触及约3.0 cm×2.0 cm肿块,质韧,活动度欠佳,右侧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6.32 ng/mL。

 

超声检查:右乳腺见大小约3.0cm×1.8 cm×2.4 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角样改变,内见微钙化,弹性成像组织显示蓝色(图1),CDFI显示右乳腺低回声结节内见星点样血流信号(图2);右侧腋窝见约1.4cm×1.1 cm的淋巴结,门结构显示不清,右侧腋窝淋巴结内均见少许星点样血流信号(图3),诊断右乳腺BI-RADS 4c类结节,右侧腋窝异常肿大淋巴结。MRI显示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见结节样稍长T1、稍短T2结节影,边界不清,呈毛刺状,病灶大小约2.1 cm×2.5 cm×2.1 cm,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图4、5)。

 

超声引导下右乳腺结节穿刺病理所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大小不一,于乳腺间质内生长,未侵及乳腺导管上皮,局部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核深染,核浆比增高,胞质淡染(图6)。免疫组织化学:Villin (+),CDX-2 (+),SATB-2 (+),MSH-2(+),MSH-6 (+),MLH-1 (+),PMS-2 (+),Her-2(3+),P120(膜+),E-cad (+),Ki-67 (Li:60%),ER (-),PR (-),GATA-3 (-),SOX-10 (-),CK5/6(-)。

 

病理诊断腺癌,符合转移性腺癌(肠道来源)。基因检测提示KRAS、NRAS、BRAF野生型。胸部增强CT显示右肺下叶转移瘤,其它部位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乙状结肠癌乳腺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肺转移。

 1735099443441872.png

图1 右乳腺10点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角样改变,内见微钙化,弹性成像组织显示蓝色。

 1735099460103588.png

图2 右乳腺结节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显示。

 1735099479462679.png

图3 右侧腋窝异常肿大淋巴结,门结构显示不清,内均见少许星点样血流信号。

 1735099539412418.png

图4、5 MRI显示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见结节样稍长T1、稍短T2结节影,边界不清,呈毛刺状。

 1735099553591646.png

图6 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大小不一,于乳腺间质内生长,未侵及乳腺导管上皮,局部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核深染,核浆比增高,胞质淡染,符合转移性腺癌(肠道来源)。

 

讨论

 

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乳腺形成继发性乳腺恶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约占全部乳腺恶性肿瘤的0.3%~2.7%,黑色素瘤肺癌、卵巢癌等是比较常见的原发肿瘤,乙状结肠癌转移至乳腺极其罕见。乳腺转移瘤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常被误诊为原发性乳腺癌,但是区分乳腺转移瘤和原发性乳腺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在预后和治疗方面存在差异。其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

 

本例患者以乳腺包块就诊,超声检查显示右乳腺结节形态不规则,其内见微钙化,CDFI显示右乳腺低回声结节见星点样血流信号,右乳腺BI-RADS 4c类结节。MRI显示右乳腺结节,呈分叶状,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出型,右乳腺BI-RADS 4c类结节。

 

以右乳腺肿块收入院,询问病史患者3年前确诊为乙状结肠癌,查血癌胚抗原增高,乳腺转移不除外。穿刺活检提示转移性腺癌(肠道来源),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后肿块逐渐缩小,最终乙状结肠癌乳腺转移得到证实。

 

来源:张双,李锋.乙状结肠癌乳腺转移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4,34(0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