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ayne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5.06.02
我要投稿

作者:江露,覃文华,程广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放射科;程广,牛博坤,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Cockayne综合征(Cockayne syndrome,CS)是1936年由英国儿科医生Cockayne最先报告的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儿童严重致残致死的早衰性疾病,全球仅报告200余例,发病率为2.5/100万。现分析总结我院诊疗的1例CS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基因检测,提高影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病例

 

男,9岁,以“呼吸异常、憋气,呼吸费力”入院。2013年剖宫产出,出生体质量2 700 g,否认窒息抢救史。患儿于生后9月龄时发现发育落后,2~4岁时在我院康复科训练治疗,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间断康复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2次“发热抽搐”病史。5月会抬头,8月会翻身,9月会坐但独坐不稳,至今不会说话,不能独站,生活不能自理。

 

生长发育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体质量8.5 kg,体型消瘦、小头、小脸、小下颌、头发稀疏,牙齿外突、排列不整齐,四肢肌张力高,拇指内收,右脚变形。患儿父母诉其皮肤晒太阳后脱皮严重。4岁至今患儿发育严重倒退,体质量不增。

 

查体:体温36.9℃,心率130次/分,呼吸节律28次/分,血压220/138 mm Hg(1 mm Hg≈0.133 k Pa),身高89 cm,体质量8.5 kg。神志清醒,精神状态不佳,面部皮肤粗糙,小头畸形,头围40 cm,头发稀疏,小颌畸形,口唇苍白,牙排列错乱无序,全口龋齿,咬合不正。

 

脊柱四肢:脊柱无正常生理弯曲,活动受限;各关节自主活动受限制。高级认知功能:神志清醒,精神状态不佳,无法对答,查体不配合。颅神经检查:双眼窝凹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运动系统:双下肢挛缩、膝关节屈曲、尖足,自主活动受限制;双上肢肌力降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患儿3岁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两侧大脑半球脑沟及脑裂略增宽、加深;双侧基底节区可见片状异常信号,呈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颅后窝池宽大;胼胝体扁薄、脑干偏细;小脑蚓部细小(图1~3)。

 1.png

图1 T1WI轴位: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T1WI高信号;脑沟及脑裂稍增宽加深。

 2.png

图2 T2WI轴位: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T2WI等信号。

 3.png

图3 T1WI矢状位:颅后窝池宽大、小脑蚓部细小、胼胝体扁薄、脑干细小。

 

患儿本次入院头颅CT提示:两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周围见多发斑片状钙化灶;脑室系统扩张,脑沟裂增宽、加深;脑干细小,胼胝体扁薄,两侧小脑半球萎缩,两侧小脑幕抬高,小脑蚓部细小;颅后窝池明显宽大;两侧额颞顶硬膜下少量积液伴出血,颅骨增厚(图4)。

 4.png

图4 CT轴位平扫:两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周围多发钙化灶、两侧额颞顶硬膜下少量积液伴出血、颅骨增厚。

 

患儿本次入院初期胸部X线正侧位片:两肺渗出灶,两侧肋骨纤细,脊柱后凸畸形,胸腰椎多发扁平椎(图5,6)。后期复查床旁胸部X线正位片:两肺渗出灶较入院初期明显进展,心影增大,提示呼吸窘迫综合征(图7)。

 5.png

图5 胸部侧位片

 6.png

图6 胸部正位片:两侧肋骨纤细,脊柱后凸畸形,胸腰椎多发扁平椎。

 7.png

图7 床旁胸部正位片:两肺弥漫多发渗出-呼吸窘迫综合征。

 

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检测到先证者ERCC6基因存在2个复合杂合性变异:其中来源先证者父亲致病性突变位点是c.2877_2878del (p.Tyr960Glnfs Ter9)基因变化导致ERCC6基因第2877位到第2878位核苷酸发生缺失(c.2877_2878del),导致第960号氨基酸由酪氨酸变成谷氨酰胺,且下游第9号氨基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Tyr960Glnfs Ter9)。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

 

来源于先证者母亲致病性突变位点是c.2286+2T>C基因变化导致ERCC6基因第2286位+2位点核苷酸T被替换为(c.2286+2T>C)。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ERCC6基因变异与CS相关,结合先证者相关家系增强全外显子组检测,并对临床相关的点突变、小片段插入缺失进行了分析,符合CS诊断。

 

2.讨论

 

CS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育落后,体质量不增、早衰性面容、小头畸形、四肢关节挛缩、光晒后皮肤敏感、脱皮,病程发展后期死亡原因常由于肾脏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衰竭导致。头颅CT影像特点为基底节区、两侧脑室周围等部位多发钙化。CS主要致病基因是患者的CSA(ERCC8)与CSB(ERCC6)基因发生复合杂合性变异,其中绝大多数病例为ERCC6基因发生变异。

 

ERCC6基因还与紫外线敏感综合征1型(AR)、脑-眼-面-骨骼综合征1型(AR)、卵巢早衰11型(AD)等疾病相关,并非所有患者的(ERCC6)基因发生复合杂合性变异就诊断为CS,确诊需结合基因检测、影像学特征及典型的临床表现。

 

CS临床诊断首要标准包括:(1)发育迟缓、落后;(2)神经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异常。次要标准包括:(1)矮小症、恶性疾病体质;(2)光晒后皮肤敏感;(3)内耳、听神经及听觉中枢神经系统障碍;(4)视力异常;(5)周围神经病变;(6)齿釉质发育不全;(7)影像学表现:基底节区及深部白质区多发钙化。颅骨板障厚、脊柱及骨盆畸形;临床诊断CS须含2项首要标准及3项次要标准。

 

该患儿临床特点为发育落后、发育严重倒退、头围小、面部皮肤粗糙、全口龋齿、脑性瘫痪、双下肢挛缩、皮肤光晒后严重脱皮,影像检查表现为两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周围多发钙化灶,脑室系统扩张,脑萎缩,小脑蚓部细小,颅后窝池宽大,颅骨增厚;脊柱后凸畸形、扁平椎等典型征象;对于CS的确诊,该患儿基因检测结果、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有充分的诊断依据。

 

CS可波及人体全身多个系统,根据发病时间及严重程度,对其进行以下分型:CSⅠ型:患儿出生时常健康,于2岁左右出现发育迟缓、运动及语言功能系统障碍、视听功能受损、接触阳光后皮肤敏感。严重程度介于Ⅱ型及Ⅲ型之间。

 

CSⅡ型:此型症状最严重,婴儿期即可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神经功能障碍,常伴进行性视觉障碍或白内障,儿童期即可出现椎体发育畸形及上下肢关节畸形、无法伸直。CSⅢ型:患儿出生及幼儿时期生长发育正常、认知功能无障碍,青少年晚期逐渐表现为发育迟缓、落后,病程进展缓慢且症状轻。

 

该患儿出生时健康,9月龄时与同年龄阶段健康婴儿相比,生长发育相对落后;1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双下肢屈曲且无法伸直;3岁至今发育严重倒退,体质量不增,面部皮肤粗糙,小头畸形、自主活动受限、高级认知功能及神经运动系统障碍,且光晒后脱皮严重、全口龋齿,该患儿发病年龄及症状严重程度与CSⅡ型相符。

 

CS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早老症,患儿1岁以前无异常,“鸟面征”是该病特征性表现,衰老速度快,童年期即可出现老年相关性脑部及心脏血管疾病,智力及视听力大多正常。本病与早老症鉴别要点在于:早老症血脂指标高、生长激素水平降低,而本病血脂、生长激素指标正常,且本病具有早老症不具备的皮肤光敏感。

 

(2)心、面、皮肤综合征(CFC),患者临床表现为颅骨及颌面部发育畸形,即大头畸形,伴生长发育迟滞、神经运动系统障碍、心血管系统发育畸形、毛发稀少。CFC与CS临床特征虽有诸多重叠之处,但区别在于CS存在小头畸形,而CFC表现相反,鉴别诊断还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

 

(3)与两侧基底节区存在钙化的常见原因还包括脑内感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亢进、钙磷代谢障碍、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线粒体脑肌病,CS与前述疾病鉴别需要结合患者基因检测与化验结果进行鉴别。

 

当发现患儿具有发育落后、发育倒退、早衰性面容、神经运动系统发育异常等临床症状,头颅MRI表现为幕上白质脱髓鞘或髓鞘化不良、皮层下弓状纤维受累,且头颅CT表现为两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周围多发钙化灶,脑萎缩,颅后窝池宽大,椎体发育畸形等影像学征象,应考虑此疾病,通过完善基因检测可进行确诊。

 

来源:江露,覃文华,程广等.Cockayne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4,35(0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