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对聚乙烯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炎性假瘤形成一例

来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12.26
我要投稿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仝远峰


 病例介绍


患者女,74岁。因“左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疼痛2年”入院。患者患有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年前摔跤致左股骨颈骨折(图1a),于当地医院行后侧入路左髋THA,选用LINK50mm髋臼杯、32mm陶瓷股骨头与聚乙烯内衬,并用20mm与25mm螺钉固定髋臼杯。术前下肢静脉超声示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骨密度T值为−2.7。术后3dX线片示假体在位良好(图1b);术后1周患者诉患髋疼痛伴弹响,给予止痛对症处理,效果欠佳;术后18个月复查,X线片示股骨头偏心移位(图1c),未予以特殊处理。术后2年患侧下肢逐渐肿胀伴疼痛,于当地医院介入科就诊,下肢静脉超声示左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及大腿浅静脉血栓形成,左髋关节前方囊实性包块(122.0mm×47.1mm)。予以导管下血栓摘取术并安放支架扩张血管;术中取出约7cm长静脉血栓,术后症状消失。但24h后患者下肢肿胀伴疼痛症状复发;遂于另一家医院就诊,考虑髋关节前方囊实性包块为卵巢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并于我院就诊。


图1.png


本次入院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发现髋关节假体松动,血管支架挤压变形,炎性假瘤形成、分叶且突破关节囊(图1d)。考虑为THA术后假体松动磨损加快,慢性炎症导致关节积液及炎性假瘤形成;增大的炎性假瘤压迫周围股静脉导致下肢回流不畅。术前Harris评分25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分,髋关节被动活动度:前屈30°、外展15°、外旋10°。手术采用直接前入路,沿股骨颈基底处环状切开关节囊,暴露髋关节假体及黑色金属磨屑积液;关节前方可见窦道通向炎性假瘤,并深入盆腔。术中发现聚乙烯内衬偏心磨损,金属臼杯完全磨穿,陶瓷股骨头假体有磨损划痕(图1e),股骨柄无明显松动,股骨及髋臼周围骨质疏松严重。病理检查示(髋关节囊)大量黑色物质沉淀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假体物质在组织中沉积伴炎症反应(图1f)。切除髋关节周围囊肿组织,取出髋臼杯与聚乙烯衬垫,彻底冲洗炎性假瘤及髋关节炎性组织。用髋臼锉于外展40°、前倾15°位置由小到大逐个打磨髋臼至骨面渗血,打磨后测量髋臼大小为52mm;安装52mm生物型髋臼杯(强生公司,美国),植入20、30mm螺钉各1枚固定臼杯,安装陶瓷内衬(强生公司,美国)与36mm+5标准陶瓷股骨头假体(强生公司,美国)。复位顺利,髋关节松紧度合适,屈髋、内外旋位置良好,关节稳定不脱位。术后予以常规护理与气压治疗;康复医生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由于患者术中假体稳定,未给予患肢固定。术后24h在康复医生监护下开始早期下地行走。术后第1天髋关节被动活动度:前屈60°、外展40°、外旋30°。患者于术后1周出院;术后第3天影像学检查示假体在位,大部分炎性假瘤被切除(图1g);术后6个月复查示假体在位良好(图1h),患者可独立行走,Harris评分76分,VAS评分2分。


讨论


本例患者THA术后持续性疼痛,术后18个月X线片检查可见髋关节股骨头假体旋转中心上移,考虑此时内衬已磨损,疼痛可能是内衬未牢固固定所致。在关于假体材料与THA术后炎性假瘤发病率的研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金属对金属(28.3%~39%),金属对聚乙烯次之,陶瓷对聚乙烯与陶瓷对陶瓷则较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磨损碎屑不同所致。金属碎屑可能会诱导Ⅳ型超敏反应,引起局部金属碎屑不良反应,而陶瓷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耐磨性与生物惰性。本例患者虽然使用的是陶瓷对聚乙烯材料,且并未使用模块化股骨颈,却依然出现了炎性假瘤,我们认为是由于聚乙烯内衬松动,陶瓷股骨头假体与金属髋臼杯出现直接摩擦所致。术中我们发现炎性假瘤内有大量金属碎屑、金属髋臼与陶瓷股骨头直接接触并被磨穿,聚乙烯内衬呈现的偏心磨损也印证了上述分析。术中我们选择直接前入路手术,主要是因为清除炎性假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大软组织缺损,直接前入路可降低术后髋关节脱位风险。对于THA术后形成炎性假瘤压迫静脉进而致使静脉血栓形成,术前需先对下肢静脉血栓采取积极处理,例如使用滤器植入或血管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方面,仅切除炎性假瘤会很快复发,效果并不理想;行髋关节翻修+炎性假瘤切除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


来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4年12月第38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