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头吸引器复位新生儿颅骨大面积凹陷性骨折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杰,宋凯,李汝珍,叶庆寿,寇军军,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颅骨骨折多见于经产道自然分娩
者,剖宫产所致在临床较为少见。其中以线性骨折最常见,其次是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较少发生。颅骨骨折时,如果颅骨外板的塌陷程度超过颅骨内板的平面,称为凹陷性骨折,约占7% ~10%,可单独存在或与线性骨折合并发生。另据报道,先天性颅骨凹陷的发生率约为0.1 ~ 0.25/10 万人。2022 年7 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使用胎头吸引器成功复位1 例新生儿颅骨大面积凹陷性骨折,现报告如下。
孕妇24 岁,怀孕2 次分娩2 次(G2 P2 ),主因“停经9 +月”于2022 年7 月19 日入住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初潮不详,月经周期30 d,经期5 d,量中,色鲜红,无血块,无腹痛,白带量中,色黄,无异味,末次月经2021 年10 月17 日,停经30 余天自测尿HCG 提示怀孕,停经10 周外院B 超提示宫内早孕。孕早期有轻微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持续至孕4 + 月缓解,孕早期口服叶酸
至32 周停药,因感冒口服药物治疗一次(药物及剂量不详)。
孕期顺利,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检查未见异常,唐筛检查均低风险,四维检查未见异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未检查,孕5 + 月感胎动至分娩前,孕期补钙及叶酸治疗,孕晚期无头痛
、头晕、恶心等不适。入院查体温36.6 ℃,脉搏
86 次/ 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00/70 mmHg。
无胸闷、气短、心悸等不适,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水肿
( + )。产科专科查体妊娠
腹型,宫高34 cm,腹围106 cm,据B 超估计胎儿体重3 310 g,胎方位
LOA,胎先露足,未固定,胎动如常,胎心140 次/ 分,无宫缩。阴道消毒内诊示,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朝后,质中,宫颈管消40%,宫口未开,足先露,未固定,先露4 cm,骶岬未及,骶凹中弧,骶尾关节活动度好,尾骨不翘,双侧坐骨棘不突,棘间棘>10 cm,坐骨切迹容三横指,耻骨弓角度>90°,骨软产道未查及异常。
宫颈Bishop 评分1 分。高危妊娠风险评估等级呈黄色。辅助检查示,入院前1 天(7 月18 日)B 超提示双顶径97 mm,腹围331 mm,股骨长径71 mm,羊水指数220 mm,胎盘成熟度Ⅲ度,脐带绕颈一周。
入院初步诊断:(1)臀位分娩;(2)孕39 周( + 2);(3)孕2 次;(4)产1 次;(5)脐带绕颈。向孕妇及家属交代病情后,入院当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如孕足月大小,破膜见羊水清亮,量约1 000 mL,于14:06 在臀牵引下助娩一女性活婴,脐绕颈1 周,断脐,清理呼吸道后,哭声好。
新生儿Apgar 评分1 min 9 分,5 min 10 分,产出后医护人员随即发现左侧颞顶部颅骨凹陷,左侧外耳道有少量血迹,头皮颜色无异常、无肿胀、无缺损(图1A),清理胎脂、胎粪等污物,剃除部分胎发后测量凹陷范围约为5 cm × 4 cm,深度约为0.9 cm(图1B)。
新生儿出生体重2 800 g,五官端正,前囟门平软,面色红润,颈软无抵抗,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脐部包扎干燥无渗血,肠鸣音正常,女性外阴,肛门存在,脊柱外观无异常,四肢活动自如,原始反射存在。
神经外科会诊查体示,新生儿原始反射良好,囟门张力略高,四肢活动良好。建议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根据骨折凹陷情况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出生后2 h 行CT 头部平扫+ 骨成像提示纵裂池及天幕缘见带状高密度影,余脑室池沟大小形态如常,中线结构居中;左顶骨凹陷,局部脑组织受压,凹陷范围5 cm ×4 cm,凹陷深度0.9 cm,未见明显骨折线影(图1C-1G)。
图1 术前影像学结果。A:出生后左侧颞顶部可见凹陷,外耳道有渗血; B:清理胎脂并剃除部分毛发后外观可见凹陷更加明显,2 h 后行头颅CT 提示左侧顶骨凹陷; C:组织窗可见脑组织明显受压,脑沟脑回消失,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 D-G:骨窗及骨成像显示凹陷范围广,深度大,骨折线影并不明显,呈乒乓球样骨折
患儿颅骨凹陷深度超过0.5 cm,存在压迫脑组织情况,无法保证自行复位,向家属告知病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于出生后10 h,在放射科X 线片指导下,行胎头吸引器负压吸引复位。剃除凹陷部位及周围毛发,将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2 位助手分别于两侧协助摆正并扶好固定患儿头部,术者将胎头吸引器置于颅骨凹陷处,边缘严密覆盖凹陷范围,检查封闭性良好,接50 mL 空针行负压抽吸,压力手动控制在适中程度,约为200 cmH2 O,缓慢抽吸直至凹陷部位膨起,负压持续1 min 后撤离,观察未见颅骨回陷,透视下达到解剖复位效果(图2A)。
复位结束后患儿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观察,24 h 后复查头颅CT 平扫+ 骨成像提示颅骨凹陷复位良好,蛛网膜下腔出血未见明显增加,脑组织受压解除,脑沟脑回复现(图2B2F),复位成功。
图2 术后复查影像学结果。A:胎头吸引器复位后凹陷消失,皮肤褶皱为复位时吸引器压迹;B F:24 h后复查头颅CT + 骨成像提示颅骨完整,复位良好,脑组织受压解除,脑沟脑回复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明显增加,未见继发出血
来源:李杰,宋凯,李汝珍,等.胎头吸引器复位新生儿颅骨大面积凹陷性骨折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4,21(04):47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