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道到肺部:炎症性肠病患者为何出现肺结节?|ECCO 2025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炎症性肠病(IBD)的肠外表现多样,其中肺部表现较为罕见,可累及气道、肺实质、胸膜及肺血管,且多与药物作用相关。第20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大会(ECCO
2025)于2025年2月19 - 22日在德国柏林盛大召开,大会公布的摘要中报告了一例26岁男性患者,同时患有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肺结节
。医脉通对主要内容进行了编译整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病例摘要
患者于2017年被诊断为PSC,2018年被诊断为UC。初始使用阿达木单抗(剂量递增)治疗,但仍存在活动性结肠炎,遂换用维得利珠单抗
(VDZ)。粪钙
卫蛋白水平改善,但因持续直肠出血,VDZ给药间隔从8周缩短至4周。5个月后,患者出现夜间盗汗、干咳及呼吸困难
。
患者否认境外旅居史、结核接触史、工业暴露或养鸟史。
· 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CRP)和胆红素升高。
· 胸部CT:双肺下叶多发结节。
· 痰培养、抗酸杆菌(AFB)及真菌血标均阴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含肺孢子菌检测)亦为阴性。对患者予以经验性抗感染及抗真菌治疗无效。
· 肺活检:间质性炎症改变,可能与生物制剂治疗或潜在疾病相关。
· 真菌、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染色均阴性。
初步诊断为VDZ诱导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停用该药并予以泼尼松龙40 mg/d治疗,症状及炎症指标改善,肺结节缩小。然而,泼尼松龙逐渐减量至10 mg/d时,肺结节再度进展(尽管已停用VDZ),提示药物可能非唯一诱因。重新增加泼尼松龙至40 mg/d后,肺结节几乎完全消退,后续计划更缓慢减量。
尽管予以大剂量激素治疗,经结肠镜评估结肠炎仍存在中度活动性。需等待患者肺结节消退后再行进一步治疗。
小结
本例患者肺部病变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生物制剂或UC本身疾病进展所致。尽管IBD相关肺部病变已有报道,但目前对其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仍不清晰。临床医生需警惕IBD这一罕见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资料:
1. F Badrulhisham, A Bhushan, Y Djouider, A Metwally, J Digby-Bell, P0356 A case of pulmonary nodules in Ulcerative Colitis and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is it drug or disease?,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 Volume 19, Issue Supplement_1, January 2025, Page i826, https://doi.org/10.1093/ecco-jcc/jjae19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