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病因——Dieulafoy病变|病例学习

来源:医脉通 2025.03.14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Dieulafoy病变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病因,多见于胃部,十二指肠受累更为少见。本文报告一例以突发黑便为首发表现的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变,探讨其诊疗策略与临床启示。


病例资料


患者,男,32岁,因“反复黑便1周”入院。


患者入院前3天曾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但未明确出血原因。体格检查:面色及睑结膜苍白,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4 g/L(参考值130-175 g/L)。为明确出血原因并行内镜下止血,紧急安排胃镜检查。然而,在胃镜检查前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血压骤降至60/30 mmHg。经补液和输血后,行急诊内镜: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交界处见黏膜缺损伴动脉喷血,确诊为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变(图1A)。内镜下止血:金属夹(3枚)夹闭出血点(图1B),联合止血粉喷洒(图1C),成功止血。


图片.png

图1  上消化道内镜示Dieulafoy病变大量出血(A),内镜下使用金属夹(B)和止血粉(C)止血


内镜治疗后黑便消失,血红蛋白逐渐升至100 g/L。10天后复查胃镜:残留1枚金属夹,十二指肠黏膜炎性改变,粪便隐血试验阴性,患者无不适症状后出院。


小结


Dieulafoy病变仅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1.5%,多见于胃部,十二指肠受累罕见,仅见零星病例报道。Dieulafoy病变的破裂动脉直径1-3 mm,约为正常黏膜毛细血管的10倍。Dieulafoy病变引起的胃肠道出血通常突发、量大,且不伴其他胃肠道症状。若初次止血失败,72 h内再出血风险高。


由于Dieulafoy病变可能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内镜检查是诊断Dieulafoy病变的主要手段,但若病灶较小或被血块覆盖,需重复检查。内镜下可在黏膜缺损处(<3 mm)或周围正常黏膜处观察到以下典型特征:

①活动性动脉喷血或微搏动性血流;

②血管突起伴或不伴活动性出血;

③新鲜点状血痂。


内镜治疗是Dieulafoy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血夹、内镜下橡皮圈结扎、氩离子凝固术、肾上腺素注射或其联合使用。随着内镜治疗的发展,Dieulafoy病变出血相关死亡率显著降低。仅在内镜治疗技术不可行或失败时考虑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


Dieulafoy病变作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病因,尤其当病情进展迅速且无慢性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即使初次内镜检查阴性,必要时也需重复检查。此外,内镜下止血治疗在多数急诊病例中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Li Q, Shao X, Lin H, Liang Z, Qi X. Hemorrhagic shock secondary to a duodenal Dieulafoy's lesion.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24 Sep 29;33(3):429-430. doi: 10.15403/jgld-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