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诊断-结果公布| 间断性精神行为异常5个月,加重1周,伴一过性肢体抽搐1日,您的诊断是?

来源:医脉通 2024.06.21
我要投稿

前情提要:病例诊断 | 间断性精神行为异常5个月,加重1周,伴一过性肢体抽搐1日,您的诊断是?


最终诊断


• 诊断:麻痹性痴呆;症状性癫痫


• 治疗:予以青霉素20万单位与氯化钠10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3 d后改为青霉素400万单位与氯化钠100 mL静脉输液每日间隔4 h 1次,舍曲林25 mg每晚1次联合奥氮平5 mg每晚1次改善情绪及精神症状。使用1周后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可,仍不愿与人交流,未再出现痫性发作。3个月后随访情绪稳定,未出现癫痫发作,日常生活可自理。


————————


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insane,GPI)是神经梅毒的常见表现形式。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有部分患者是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但同时合并癫痫发作的女性青年麻痹性痴呆病例少有报告, 本次分享的病例是1例多次误诊为精神疾病,后因癫痫发作收入我科的麻痹性痴呆患者诊疗过程。


案例讨论


麻痹性痴呆,是由梅毒苍白密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是晚期梅毒临床表现之一,潜伏期较长,大多于梅毒初期感染后的10~30年发病,年龄通常在40~50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神经损害及人格障碍。因其潜伏期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误诊。


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隐匿起病,病程5个月,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容易误诊为精神疾病,故早期反复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服用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后症状缓解又复发,疾病后期出现癫痫发作,才认识到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就诊于神经内科。入院后血液及脑脊液的梅毒相关抗体检查,均为阳性。MMSE量表提示痴呆表现。头部MRI表现为脑萎缩,双侧颞叶白质信号异常,增强后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脑白质。经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有好转。麻痹性痴呆进展一般较为缓慢。而本例患者梅毒确诊后2年诊断麻痹性痴呆,发病年龄轻,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与以往报告的病例不同。


神经梅毒最常见的MRI诊断特征是脑萎缩,额、颞叶萎缩明显,脑白质病变、脑梗死和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直接浸润脑实质结构有关,导致大脑出现广泛性萎缩、神经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或脱失,伴有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纤维的斑块样脱髓鞘。由于影像学的表现大多不具有特异性,还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及脑脊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但本病例29岁,出现这种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脑萎缩,要考虑麻痹性痴呆可能。


一项系统综述分析350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脑实质梅毒占57.3%,其次是无症状神经梅毒(16.7%)、脑膜血管梅毒(13.6%)、脑膜炎梅毒(7.7%)和眼梅毒(2.8%)等。此外,53.2%的患者首次诊断出现误诊,误诊率较高的是精神障碍(31.0%)、脑卒中(15.9%)、认知功能障碍(9.0%)等。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对85例首次诊断神经梅毒的患者行神经精神科问卷评估,结果提示:85例患者中有58例记忆损害,33例计算、推理等执行功能损害,16例语言障碍,19例行为异常、人格改变和记忆损害。


本例患者也同时合并多个认知域的损害,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在诊断痴呆的同时,也应注意麻痹性痴呆所合并的其它临床特征。麻痹性痴呆以进行性痴呆、人格改变及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


发病初期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易激惹、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轻者仅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容易误诊为焦虑症、抑郁症;


疾病进展期表现为精神障碍进一步加重,如思维障碍、智能障碍,甚至有情感障碍,容易误诊为躁狂、阿尔茨海默病等;


疾病晚期有严重的痴呆症状,表现为言语欠流利、不能理解简单的问题、情感淡漠,甚至出现意向倒错,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对于有以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要警惕麻痹性痴呆的可能。


案例启发


麻痹性痴呆是一种“可逆性痴呆”,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复杂多样,对治疗欠佳并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者,要注意排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可能。


在病史采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史的完整性,包括既往疾病、输血史、冶游史等,以及重视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尤其是青年患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进行性智能减退、癫痫发作,如不能用常见疾病解释时,要常规行梅毒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必要时行腰穿脑脊液检查。争取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改善预后。


欢迎各位老师在群内分享您的诊疗经验!


————————


参考文献:刘美辰,张慧敏. 精神行为异常合并癫痫发作的女性青年麻痹性痴呆1例[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1):37-39.


4M编号:MAT-CN-2321234 V0.2. 预计审批日期: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