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蜂蜇伤致迟发型 Kounis 综合征合并Takotsubo 心肌病一例
作者:蒋杰,韩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
病例介绍
患者,男,65 岁,因“蜂蜇伤致全身多处疼痛 1+d”于 2020 年 11 月 29 日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2020 年 11 月 28 日患者在行走时不慎被群蜂蜇伤头面部、颈后部及双手(图1),共约 60 余处,伤后即感疼痛,蜇伤处皮肤红肿、发黑。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酱油色尿、少尿、颜面部及颈部肿胀、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予以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血液透析滤过、抗过敏、脏器保护等治疗,但患者病情持续进展,于伤后第 2 天转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入院时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2℃,脉搏
83 次/min,呼吸 16 次/min,血压 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23 分;药物镇痛镇静状[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4分,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3 分,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吸氧浓度 40%,压力支持 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 8 cm H2O];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湿啰音,其余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28.81×109/L,血红蛋白
136 g/L,血小板 3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2.3%,C 反应蛋白 79.65mg/L;凝血酶原时间13.9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00 s;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2 795 U/L,天门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 3 100 U/L,总胆红素80.8 μmol/L,直接胆红素 20.1 μmol/L,间接胆红素
60.7 μmol/L;肌酐 194 μmol/L,尿素
8.53 mmol/L,肾小球滤过率 32.2 mL/(min·1.73m2);心肌酶谱:肌酸激酶 17 63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262.0 U/L,乳酸脱氢酶 8 664 U/L;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钙蛋白
Ⅰ2.330 ng/mL,肌红蛋白
>4 102.0 ng/mL;胸部 CT 示双肺弥漫性渗出伴实变(图2);心电图
为正常心电图(图3a)。结合病史、辅助检查及查体,诊断:① 蜂蜇伤(重症),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② 消化道出血
;入院后予以激素冲击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500 mg、1 次/d,按照《胡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
及规范化减量,于 2020 年 12 月 6 停用)、血液净化(血浆置换
+持续血液透析滤过 48 h 1 次)、碱化尿液、脏器保护、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于 2020 年 12 月 4 日拔出经口气管插管,仍无尿,予持续肾替代治疗。2020 年 12 月 7 日,患者突发胸闷、胸前区压榨感,伴呼吸困难
、外周血氧饱和度下降至 88%、收缩压
/舒张压
升高至 180~200/100~120 mm Hg,完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 改变(多导联 T 波倒置)(图3b);肌钙蛋白I由正常升高至 3.530 ng/mL(参考值 0~0.03 ng/mL)、B 型钠尿肽升高至 4 323 pg/mL(参考值 0~100 pg/mL);但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
未见冠状动脉痉挛及病变血管(图4);肺部超声可见双肺 B 线,心脏超声未见器质性改变;入科以来液体出入量正平衡(2 527 mL)。因患者既往无明确基础心脏病病史,故诊断为“迟发型 Kounis 综合征”。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diacoutput, PiCCO
)提示心输出量指数 2.18 L/(min·m2),全心
舒张末期容积 785 mL/m2,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2 550dyn·sec·cm-5·m2,左心收缩力 910 mm Hg/s,血管外肺水指数13.5 mL/kg,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1.8 mL/kg,中心静脉压9 cm H2O。故在 PiCCO 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管理,降低心肌氧耗、逆转心室重构等治疗,动态监测肌钙蛋白I、B 型钠尿肽虽逐渐下降,但 PiCCO 监测仍提示左心收缩功能下降,心指数降低。追踪心脏超声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结果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圆钝,室间隔近心尖部室壁变薄,可见矛盾运动;室间隔基底段运动增强,与左心室心尖部运动不同步,为 Takotsubo 心肌病特征性心脏超声表现(图5)。经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综合治疗 37 d,患者心电图复查提示恢复正常、心脏超声(图6)恢复至伤后基线水平,尿量恢复正常,未遗留严重脏器功能损害。于 2021 年 1 月 15 日好转出院。
讨论
Kounis 综合征被定义为与过敏反应/超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发现哮喘[2]、蜂蜇伤[3]、药物、食物及环境因素[4]均能诱发。但同一患者被蜂蜇伤后导致迟发型 Kounis 综合征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较罕见。本文报道了 1 例群蜂蜇伤导致致命性进展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脏器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患者发生了迟发Kounis 综合征继发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
Kounis 综合征在 1991 年由 Kounis 等[5]首次提出。其表现为心脏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I的升高和心电图改变,心电图改变可为 ST 升高、ST 降低、病理性 Q 波和 T 波改变[6]。Kounis 综合征临床分为 3 型:Ⅰ型为一过性冠脉痉挛;Ⅱ型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各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或伴有动脉粥样斑块,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Ⅲ型为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7]。有研究曾报道了蜂蜇伤导致的 Kounis 综合征[3],其发病机制可能为:① 生物胺类(儿茶酚胺
、乙酰胆碱等)蜂毒毒素直接导致冠脉痉挛[8];② 肽类和酶类毒素,包括组胺、蜂毒肽
、神经毒素肥大细胞脱颗粒肽、胆碱酯酶
、透明质酸酶
等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
,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引起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5]。③ 过敏性休克引起的血压下降,冠脉供血不足,引发恶性心血管事件。本文报道的该例患者入院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肌红蛋白明显升高,3 d 后恢复正常,复查心电图正常,考虑蜂蜇伤所致广泛心肌细胞损伤有好转。但在患者伤后第 9 天,突发胸闷及胸前区不适,心电图显示 V3-V6 导联 T 波倒置及肌钙蛋白I升高,PiCCO 提示左心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指数下降,但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未见病变血管,故考虑蜂蜇伤导致的迟发性心肌损害。Jairam 等[9]曾报道 1 例蜂蜇伤致迟发型Kounis 综合征,表现为伤后 12 d 出现短暂性的心律失常,蜂毒毒素导致的迟发性免疫反应可能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研究报道,蜂蜇伤后 3 周半仍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交感神经支配的过敏反应或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0]。本文报道该例患者突发胸闷、胸前区压榨感,伴呼吸困难、外周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发生在伤后第 9 天,糖皮质激素撤退的第 2 天,故定义为迟发型 Kounis 综合征。这是否与糖皮质激素的撤退有关,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该例患者的心功能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追踪其心脏超声发现,伤后第 15 天的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圆钝,室间隔近心尖部室壁变薄,可见矛盾运动,为 Takotsubo 心肌病的特征性超声改变。Takotsubo 心肌病根据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可分为 4 种类型:心尖型(81.7%)、心中型(14.6%)、心底型(2.2%)和局灶型(1.5%)。其中,心尖型最为常见,因此又称为心尖球形综合征[11-12]。心尖球形综合征因心尖部的形态改变形似章鱼而命名,是一种以左心室的短暂性局部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常因强烈的情绪或躯体应激引起[13]。其临床表现为胸痛
或呼吸困难,常合并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研究发现,炎症细胞的活化、儿茶酚胺释放、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都可能诱发该病[14]。该例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发生 Takotsubo 心肌病,此时未遭遇强烈的情绪或躯体应激,因此,Kounis 综合征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和儿茶酚胺释放可能是该例患者发生Takotsubo 心肌病的主要原因。根据 2022 年 Circulation 发表的 Takotsubo 心肌病诊断流程指出,心脏造影、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
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等影像学检查是 Takotsubo 心肌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其中心脏造影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15]。遗憾的是,该例患者未行左心室造影检查
。
综上所述,群蜂蜇伤导致的迟发型 Kounis 综合征同时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罕见。蜂毒毒素的慢性释放和迟发型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迟发型 Kounis 综合征的主要原因。Kounis 综合征是否与糖皮质激素的撤退有关,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提示需根据蜂蜇伤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严重蜂蜇伤患者,需延长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间,警惕迟发型脏器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略。
来源:华西医学 2024 年 11 月第 39 卷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