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不同寻常的FIB危急值

来源:检验医学网 2025.04.30
我要投稿

作者:严余刚,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检验科


前言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又称凝血因子I,它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由 Aα、Bβ 和 γ 三种多肽链组成的分子量为340kD的可溶性糖蛋白。在凝血酶作用下,FIB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后者在FXIIIa和Ca²⁺作用下相互交联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并介导血小板聚集,在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案例经过


临检组的同事在同一天发现两例来自耳鼻喉科的纤维蛋白原危急值,结果如下图。


通过查阅病历发现,他们都是突发性耳聋的住院患者。我们查看先前的记录,发现患者入院时凝血检查中FIB正常,且无肝脏方面的疾病。我们带着疑问与临床医生沟通,得知两个患者都服用同一种药物——巴曲酶。巴曲酶是一种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在排除标本质控等实验室因素后,显然巴曲酶是导致危急值的“罪魁祸首”。


1745974789467831.jpg

案例分析    


1、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突发性耳聋(听觉丧失)?


突发性耳聋属于特发性疾病,是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一种耳病,40%-50%的患者可自行治愈。但仍需积极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彻底失聪。一般临床上认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与病毒感染、血液微循环障碍等原因有关。人的耳蜗和前庭血管对供血和血液调节功能十分敏感,一旦耳内血液流变学出现变化,如血液淤滞、血栓形成等,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患者出现突然听力下降,同时伴有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迅速扩张内耳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抗炎和抗病毒是治疗突发性耳聋最重要的环节。

  

2、常见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巴曲酶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巴曲酶是一种由蛇毒提炼出的酶。用于此类疾病治疗的巴曲酶称为巴曲酶(去纤酶),如日本东菱药厂生产的东菱精致克栓酶(东菱迪芙),具有去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种也称为巴曲酶的药物,具有促凝血特性,名为血凝酶,如立止血和巴曲亭


【适应症】

①血凝酶(立止血和巴曲亭):适用于需要减少出血或止血的各种医疗情况下的出血及出血性疾病。尤其是手术,术前用药可以减少出血倾向,避免或减少术后出血,更有利于术后护理。

②去纤酶(东菱迪芙):各种缺血性疾病,比如急性脑梗死,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等,还有末梢及微循环障碍包括本案例中的突发性耳聋等。


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浓度为2 - 4 g/L,当水平低于2 g/L即可诊断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我们实验室将纤维蛋白原<1g/L定为危急值。此时患者有出血风险,我们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向临床反馈。


常见引起纤维蛋白原减低的原因如下图:

1745974777576929.jpg

案例总结

   

案例中患者来源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同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在治疗过程中造成的FIB危急值。通过与临床的及时沟通,发现巴曲酶(去纤酶)可分解血纤维蛋白原,起到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改善耳内的微循环,治疗突发性耳聋。在日后的工作中,再遇到同样的案例,在排除标本质控在控等外在因素的情况下,无需重测,即可发出报告,缩短TAT,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患者。


参考文献略。


来源:检验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