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脊柱病理性骨折1例
作者: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 李德光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罕见的非遗传性骨骼疾病,以慢性非肿瘤纤维组织堆积代替健康骨骼为特征。虽然有资料显示FD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1/5000~1/10000,但由于FD患者经常无临床症状,因此其准确的发生率尚无明确统计。一般推测FD患者约占所有良性骨骼病变患者的2.5%。临床分型分为单骨型FD(MFD)和多骨型FD(PFD),后者合并牛奶咖啡斑和内分泌障碍(以女性性早熟为突出表现)者称为McCune-Albright综合征。FD多发于四肢骨、肋骨、颅面骨,仅1.4%~5.5%累及脊柱。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于2023年6月收治1例PFD患者,其病变范围包括颅骨、颈椎、胸椎、腰椎、左侧肱骨、右侧股骨等,因轻微暴力导致L1椎体爆裂骨折、脊髓损伤,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6岁,农民。因扭伤致腰痛伴腰部活动受限、双下肢麻木无力3d入院。查体:额骨发育异常,前额突出(图1a)。腰椎居中,胸腰段后凸畸形,胸腰段棘突及椎旁压叩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双下肢皮肤浅感觉正常,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3级,腓肠肌、足背伸、背伸肌力正常,左侧膝腱反射较对侧亢进,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无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失禁,肛门括约肌肌力正常。右下肢较健侧短缩约5cm(图1b),髌上10cm较对侧萎缩约4cm,右髋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愈合良好,髋部无明显压痛,右髋关节内外旋功能部分受限,4字试验阳性。既往史:患者曾于2011年、2012年两次因右髋部骨折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期间行病理检查,明确为FD,术后恢复不佳,逐渐出现右下肢短缩畸形,2021年11月,跌倒致左上臂疼痛,摄片发现左肱骨病理性骨折(图2a);癫痫病史10年。辅助检查:患者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股骨、颅骨、颈椎、胸椎、腰椎等广泛骨质破坏和囊性变,L1爆裂性骨折,后凸畸形,相应节段脊髓受压(图2b~o)。入院诊断:(1)L1椎体病理性骨折;(2)脊髓损伤(ASIA分级:D级);(3)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骨型);(4)颈髓中央管扩张;(5)癫痫。实验室检查:血沉21mm/h;c反应蛋白63.1mg/L;白介素623.07pg/mL;血清淀粉样蛋白129.6mg/L;血钙2.31mmol/L;血镁0.89mmol/L;血磷0.83mmol/L;血钾3.39mmol/L;白蛋白38.7g/L;碱性磷酸酶584U/L;25-羟基维生素(D2+D3)48.73nmol/L;肿瘤标志物正常。手术方案:经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X线片示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矫正,内置物位置良好(图3)。
讨论
FD的流行病学仍然知之甚少,不仅因为其临床罕见,还因为轻度或无症状的FD经常未被诊断。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FD临床症状也有很大不同。如果病变出现在四肢长骨,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度至中度疼痛、局部肿胀、骨弯曲和畸形,发生在脊柱的病变可能表现为脊柱侧凸,颅面区域的病变可能产生局部疼痛、鼻塞、眼睛凸出和面部不对称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压迫邻近的神经,从而产生视力丧失和听力障碍等后果,极端情况下还可能转化为恶性肿瘤,虽然病变很少自发消退,但30岁以上的患者大多不再侵袭性生长,表现为停止进展。骨盆、股骨近端、胫骨、肋骨及颅骨是FD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广泛认为FD的发生与G蛋白α亚基(Gsa)基因激活性突变密切相关,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内分泌异常和骨发育异常也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临床诊断和治疗。FD具有一定的良性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类肿瘤疾病有相似之处,确诊需坚持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对于FD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大多数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二磷酸盐类药物为临床一线用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发挥作用,另外,随着细胞、分子、基因研究技术的进步,一批新的药物,如RANKL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抑制剂、CSF1R抑制剂、神经生长因子/TrKA抑制剂等,也在临床中开始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为使用样本少、使用时间短,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观察。但对于严重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仍然最有效,本例患者L1椎体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椎管内占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具备明确手术指征,手术难度在于出血控制、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保证、椎管彻底减压、L1处理,科室经过反复讨论制定详细手术方案,通过自体血回输、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椎间置入钛笼支撑、植骨融合,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查阅国内外文献,FD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多为颅面、下颌等头面部病变,涉及四肢、肋骨等部位的多为个案报道,未查询到有像本病例这样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报道,属极其罕见的PFD,有一定的临床报道价值,同时,这一病例的治疗方式也为同类型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5年第3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