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沫凝聚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报道
作者:王 锐,贺 娟,范 影,肖伟利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嗜沫凝聚杆菌(A g g r e g a t i b a c t e r aphrophilus)属于HACEK(Haemophilus spp.、Aggregatibacter spp.、Cardiobacterium spp.、 Eikenella corrodens、Kingella spp.)组成员,HACEK包括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凝聚菌属(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心杆菌属(Cardiobacterium hominis)、啮蚀艾肯菌属(Eikenella corrodens)和金杆菌属(Cardiobacterium hominis)[1]。1940年,Khairat将嗜沫凝聚杆菌描述为一种革兰阴性致病细菌,具有发酵代谢、不运动和嗜碳酸性;该菌最初被称为嗜蚜虫和副嗜蚜虫,属于牙齿表面生物膜的原生菌群[2] 。HACEK引起的感染十分罕见,但被认为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原因[3] 。本研究对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流感染中罕见菌感染的鉴定和治疗过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4岁。于2023年4月14日以“发热3 d”收治入院。患者病程中伴寒战、乏力、恶心、肌肉酸痛,无咳嗽
咳痰、胸痛
心悸
、腹痛腹泻
。1年前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升主动脉置换术。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8 ℃, 血压90/80 mmHg,呼吸18次·min-1,心率 116次·min-1;身高170 cm,体重65 kg,营养良好;皮肤黏膜色泽正常,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口唇正常;双肺呼吸音清,肺底未闻及干啰音;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
,腹壁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
;无肝区叩击痛,右肾区叩击痛,左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正常。
2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3.98×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7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43×109L-1, 淋巴细胞百分比7.6%,淋巴细胞绝对值 1.06×109L-1,单核细胞百分比10.6%,单核细胞绝对值1.48×109L-1,C反应蛋白130.71 mg·L-1。 尿常规
:潜血1+,蛋白质±。生化项目:γ-谷 氨酰基转移酶6 9.2 0 U·L-1,乳酸脱氢酶 248.85 U·L-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9.00 ng·mL-1。
3 治疗
经头孢哌酮-舒巴坦3 g(q8h)联合左氧氟沙星
0.5 g(qd)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10 d,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外周血炎症指标和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示明显好转(图1、图2)。结合其他检查、临床体征和病史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流感染。患者后期有间断发热现象,考虑厌氧菌感染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较头孢哌酮-舒巴坦抗菌谱更广,故给予抗菌药物的升级,使用美罗培南
1 g(q8h),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患者治愈出院。
4 病原体鉴定
4.1 培养
4月14日下午采集患者血培养1套,于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分别在培养25 h 10 min和19 h 49 min后报阳;同时转种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需氧/厌氧)和普通巧克力培养基,厌氧培养封装在厌氧气袋中,于35 ℃ 5% CO2环境中培养24~48 h后观察菌落形态。
4.2 菌落形态
培养24~48 h,哥伦比亚血琼脂(厌氧)培养基可见微小菌落生长,普通巧克力培养基菌落生长良好,可见白色、凸起、干燥、不溶血菌落,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提示革兰阴性杆菌。
4.3 菌种鉴定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细菌鉴定。用直接涂板法,取微量菌落均匀涂布于靶板点位,加1 μL基质液,干燥后上机鉴定。鉴定结果为嗜沫凝聚杆菌,特征峰清晰可见,置信度99%。后送16S测序,将测序结果与NCBI的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最佳匹配的物种分类为嗜沫凝聚杆菌。
5 文献回顾
嗜沫凝聚杆菌引起心血管系统感染的治疗相对复杂,大部分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或侵入性手术史;且感染该病原菌会产生心脏瓣膜赘生物,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抗菌药物选择包括头孢曲松
和环丙沙星
,一般预后良好[4-11] 。由嗜沫凝聚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相关报道见表1。
6 讨论
嗜沫凝聚杆菌为革兰阴性兼性厌氧的口咽共生菌,通常从牙菌斑和唾液中分离出来[13] 。该菌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原体,特别是一种被称为局部侵袭性牙周炎的疾病[14] 。该菌表达多种毒力因子,包括促进在宿主组织中持久定植、干扰宿主防御、破坏和抑制宿主组织修复等因子[15] 。这些毒力因子可能与疾病的感染性相关。
嗜沫凝聚杆菌引起的感染相对罕见,可于多个解剖部位引起脓肿,包括大脑、太阳穴、脊柱、腰肌和心内膜。有文献报道了[16]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其穿刺液经宏基因二代测序检出该菌,经髋关节二期翻修术和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成功治愈。大多病例报道中感染仅为局部发生,发生血流感染的病例十分罕见。嗜沫凝聚杆菌感染相关病例报道中,40%~70%的病例有侵入性手术史,且多为心脏瓣膜置换术[17] 。本病例同样有心脏瓣膜置换术史;患者因发烧3 d入院,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提示有炎症发生;血培养阳性,质谱鉴定提示病原体为嗜沫凝聚杆菌。临床因既往有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史,考虑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可能性较大,影像学检查结果示主动脉壁增厚伴环形代谢物增高,最终明确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流感染。嗜沫凝聚杆菌是引起心内膜炎的罕见原因,约占所有瓣膜感染病例的3%[18] ,通常临床病情隐匿,表现为心脏瓣膜有大量赘生物[19] 。本病例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病例存在差异,该患者最初的心脏彩超未见明显赘生物,这也提示患者存在个体化差异,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的共同关注。
嗜沫凝聚杆菌的培养和鉴定具有一定难度,易漏诊或误诊[13] 。有研究选取8例心内膜炎患者,每例患者进行3套以上的血液培养,每次间隔24 h,但均未分离出嗜沫凝聚杆菌[20] ,因此该病也被称为“血培养阴性心内膜炎”。本实验室成功培养和鉴定出该菌,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把控。首先,血培养采集运送及时,可第一时间上机进行培养;其次,该菌属于营养条件需求较高的苛氧菌,且生长缓慢,需要富养培养基,在含有5%~10%的CO2环境中生长更好,同时还需要V因子。实验室在血培养报阳后,及时接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2套,分别置于含有5%~10%CO2、37 ℃的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培养。本实验室严格按照该菌的培养特性进行培养,同时采用厌氧气袋法封装培养;48 h后巧克力平板、厌氧血平板生长良好。实验室人员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凝聚杆菌属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
耐药,但是阿莫西林
-β-内酰胺酶
抑制剂的复合剂有效[21] 。目前,尚未见该菌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折点,仅有最低抑菌浓度相关信息[22] 可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嗜沫凝聚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十分罕见。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该罕见病原体可以被及时检测到,其形态与副流感嗜血杆菌相似,对微生物实验室检测人员的细菌鉴定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仔细观察菌落形态,同时结合显微镜镜检。在遇到相关罕见细菌时,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与临床沟通,查看是否有相关心脏瓣膜置换术史,是否存在无明显诱因的发热或其他感染症状,并考虑罕见病原菌感染的可能性,最终报告可靠结果,帮助临床明确诊断,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王锐,贺娟,范影,等.嗜沫凝聚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报道[J].检验医学,2025,40(05):50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