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跖疣的二期梅毒疹一例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08.07
我要投稿

作者:张红,赵龙波,孙艳怡,谢愿等,黔南州中医医院皮肤科,瓮安县中坪镇中心卫生院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 右足底散在褐色丘疹1个月余。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足底出现白色疣状丘疹,无明显症状,未予治疗,后皮疹逐渐增多,颜色变褐色伴压痛,曾多次就诊于其他医疗机构,诊断“跖疣”予激光及液氮冷冻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查体:右足底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小褐色丘疹(图1),粗糙不平、质韧,部分中央凹陷,散在环状红斑,无糜烂、水疱、大疱、结痂。 我科拟诊断“跖疣”,欲给患者行自体疣植入术进行治疗。 予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甲肝、丙肝、HIV、乙肝均未见异常。 梅毒ELISA(+)、TRUST(+)1 ∶64。追问病史,患者否认生殖器部位溃疡史,否认输血史。考虑患者“隐性梅毒”予注射用苄星青霉素240万I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用3周,每周1次,驱梅治疗结束时右足底褐色凹陷性丘疹及环状红斑完全消失(图2),3 个月后复查梅毒 ELISA(+)、TRUST(+)1∶8,目前仍在随访中。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最终诊断为二期梅毒。


1754535525184215.jpg

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染性疾病。 梅毒可导致多组织及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局部经淋巴结进入血60液,在人体内大量播散后而出现的全身表现,可表现为皮肤黏膜样损害、骨肌肉损害、眼梅毒、神经梅毒以及血液系统、肾脏、肝脏、胃等损害。由于二期梅毒形态多样,且有25% 梅毒患者否认曾发生过一期梅毒[1],临床诊断中常易误诊。 因其可表现为银屑病样、玫瑰糠疹样、湿疹样、水痘样、寻常疣样[2-4]等,因此又被称为“最大的模仿者”。本例患者以右足底褐色凹陷性丘疹就诊,因其皮疹与跖疣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治疗期间曾在多家医疗机构被诊断为“跖疣”,予激光及液氮冷冻治疗效果均不佳。 本次就诊于我科时,考虑到患者既往治疗效果不佳,虽然皮疹与常见的跖疣表现不太一样,当时考虑是由于曾经做激光或是液氮冷冻后导致,所以我科仍考虑“跖疣”,欲行“自体疣植入术”治疗,术前行相关检查发现患者梅毒ELISA(+)、TRUST(+)1∶64,予苄星青霉素治疗3周后右足底凹陷性褐色丘疹及环状红斑完全消失,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为二期梅毒。通过对该例患者的确诊和治疗,提示临床医师,二期梅毒皮肤表现多种多样,具有迷惑性,在遇到不典型皮疹或是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该询问病史同时进行性病实验室检查,避免漏诊误诊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同时也提示临床医师在做有创操作前做传染病检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5年8月第41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