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蝮蛇咬一口,纤维蛋白原降到危急值!检验人这样化解危机
作者:陆文倩 陈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前言
蛇毒中毒可发生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0,000~130,000人死于蛇毒中毒。中国大部分地区居民都面临毒蛇咬伤风险,特别是居住在农村和暑期郊外旅行者。蛇无故咬伤多发于女性和下肢,而蛇被激怒造成的咬伤更多见于男性和上肢。此外,有人热衷于将毒蛇作为宠物,加剧了蛇毒中毒风险。本文分享1例因被蝮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发生异常,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生机制及应对策略。
案例经过
患者 3 小时前于家中被饲养的阿拉善蝮蛇咬伤左手拇指,当时即感疼痛,自行挤出少量血液。现患者左手拇指可见一相距 1.5cm 的咬痕,稍有渗血,左手手背及左前臂淤肿明显,肤温升高,触痛显著,遂就诊于急诊外科,部分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临床予以抗蝮蛇毒血清 2 支静滴中和毒素,甲泼尼龙
120mg 静滴抗炎抗过敏、破伤风抗毒素
针肌注预防破伤风感染,外用金黄膏及内服季德胜蛇药片
治疗。次日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常规
结果:纤维蛋白原 1.2 g/L(危急值),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血小板结果:340 × 109 /L,无血小板减低;凝血功能结果如图 4 所示:
从检验角度分析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危急值)原因:患者肝、肾功能正常,不考虑合成及肾脏丢失;药物影响包括蛇毒血凝酶、丙戊酸、替加环素
、直接凝血酶
抑制剂等药物,均未应用[1];患者血小板计数、VIII因子活性正常、无渐进性减低,且FDP、DD与前次结果差异不大,DIC消耗导致的纤维蛋白原减低可能性极小。查阅相关文献,考虑可能为蝮蛇蛇毒导致的纤维蛋白原减低[2]。
临床邀血液科协诊,协助纤维蛋白原危急值治疗。血液科会诊意见:积极治疗蛇毒咬伤,动态复查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情况,考虑患者纤维蛋白原减低与毒蛇咬伤关系较大,可予纤维蛋白原动态补充治疗,密切关注凝血功能。近期凝血功能如图5所示。
临床分别于6.27及6.30日,补充(冷)纤维蛋白原0.5g/瓶,1g。
案例分析
患者为蝮蛇咬伤,蝮蛇以血循毒为主,影响凝血系统的蛇毒成分主要为SVMP、SVSP、PLA2及各种促凝成分;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凝血功能:
通过激活/降解凝血因子,引发消耗性凝血病;
❖凝血因子激活剂:不同蛇毒( 如锯鳞蝰、矛头蝮等 )释放的酶精准攻击凝血因子(如 X、V、凝血酶原)直接启动凝血,快速消耗纤维蛋白原。
❖类凝血酶作用:部分蛇毒模拟凝血酶,直接让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但形成的凝块不稳定,易被纤溶系统溶解,导致出血倾向。
❖纤溶系统激活:凝血紊乱触发纤溶,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进一步加重凝血障碍[2];所以患者凝血结果中纤维蛋白原持续性减低。
案例总结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遇到此类情况时,首先建议送检凝血特异标志物,以评估患者凝血状态,以便于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并及时治疗。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主要反映凝血激活;
❖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主要反映纤溶活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体(tPAI·C):内皮细胞受损,纤溶抑制;
❖纤溶酶原(PLG):纤溶系统的关键酶原底物,其水平降低常提示纤溶系统激活或消耗。
此案例中,若 PIC 结果明显增高,则提示纤溶活性增高;临床上在补充纤维蛋白原时,可考虑加用氨甲环酸(抗纤溶药物)治疗 [3]。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蝮蛇咬伤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颅内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
及蛇毒诱发的消耗性凝血病(VICC)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因此积极抗蛇毒治疗是预防此类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4]。
知识拓展
被蛇咬伤后怎么办?
注射蛇毒血清是治疗蛇咬伤的特效药,应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不建议采用费时且有伤害性的自救方式,被咬伤后要尽快到医院。被蛇咬伤后伤者往往容易惊慌失措,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缓步撤离,防止再次被咬伤。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四肢活动,避免加速血液循环,导致毒素扩散。立即就近用大量的水冲洗伤口,减少毒液残留。
不要用嘴巴吸伤口血液,万一是毒蛇咬伤,可能会导致毒素扩散加快,也存在感染风险。
尽量记住蛇的形态、颜色、花纹,可以用手机拍照,以便医生判断毒蛇种类,针对性使用抗蛇毒血清,但不要冒险靠近。及时摘掉受伤肢体饰物,如戒指、手镯、手表等防止肿胀加重后导致进一步伤害。
参考文献略。
来源:检验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