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损伤导致双侧股骨颈骨折一例

来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5.09.05
我要投稿


作者: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骨科      胡联英


临床上股骨颈骨折患者以单侧骨折多见,双侧同时骨折少见,尤其是低能量损伤导致的双侧股骨颈骨折更为罕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以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髋关节置换技术成熟,术后患者能早期下床,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但双侧同期置换仍然存在一定争议,主张分期手术的学者认为分期手术风险较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随着手术器械及人工假体材料不断改进,以及术者技术不断提高,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同期全髋关节置换逐步被大多数医师接受。笔者于2024-11诊治1例低能量损伤导致的双侧股骨颈骨折,予以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病例报道


患者,男,74岁。因“摔伤导致双侧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d”入院。患者平路行走时不慎滑倒,臀部着地,双侧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卧床1d后疼痛症状未明显缓解。急诊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颈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图1、2)。患者既往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有糖尿病史,自服阿卡波糖,血糖控制尚平稳;具有脑梗死、前列腺疾病史,未服用药物;无高血压心脏病,无特殊食物及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6℃,心率78次/min,呼吸频率14次/min,血压135/85mmHg;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对答切题,口齿清晰;脊柱无明显畸形,无压痛及叩击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阴性;双下肢屈曲、外旋畸形,双侧髋部稍肿胀,腹股沟区压痛阳性,双下肢轴向叩击痛阳性,双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下肢其余关节活动可,压痛阴性,双下肢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末梢血运尚可。入院诊断为双侧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完善术前准备,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图3、4),术后第3天助行器辅助下床行走,术后1周出院。


图.png

图4.png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后,单侧骨折常见,双侧骨折较少见,此类患者大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贫血骨质疏松癫痫等。本例平素身体条件一般,虽然合并糖尿病、轻微脑梗死,但是并无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平路行走滑倒即造成双侧股骨颈骨折。本例双侧股骨颈骨折为头下型,骨折完全移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指征明确,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上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分期进行,理论上分期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能尽量避免因更换体位引起切口受压、出血导致的切口并发症,降低双侧股骨近端扩髓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假体材料的更新换代,股骨颈骨折双侧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同期手术能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缩短康复周期,减轻患者疼痛及心理负担。


无论是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还是分期全髋关节置换术,一定要重视围手术期管理。丁继龙等指出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需准备充分,包括积极治疗内科疾病、综合分析患者全身状况、评估重要脏器功能以及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等,力争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潘世奇等认为一定要严格把握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严格全身检查,客观评估、判断手术风险,注重操作技巧并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全身支持治疗,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笔者认为同期手术可以减少一次麻醉,降低麻醉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分期手术等待期间患者因疼痛及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患者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同期全髋关节置换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本例手术时间约2.5h,期间追加一次抗生素预防感染,未输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双侧置换的患者更需要注重术后早期锻炼。华艳等认为此类患者要采取术前评估教育、术后早期康复干预、稳定期康复治疗和远期家庭康复指导的综合康复方法,特别是术后早期需及时予以冷疗及气压治疗来减轻髋部疼痛及双下肢肿胀,加强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导股四头肌及臀部肌肉力量训练、髋关节活动训练、卧床呼吸训练,指导翻身及坐位,避免双腿交叉和屈髋超过90°。患者一般在术后3d开始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训练,下床行走后再增加站立位髋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训练,增加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及本体感觉训练,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步行训练及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体位,门诊随访进一步指导远期康复,循序渐进,防止跌倒。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与术前相比会不同程度下降,骨密度降低可能导致不同程度假体松动甚至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假体周围骨量丢失仍是关节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


本例术后皮下注射地舒单抗60mg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还补充钙剂(500~600mg/d)、维生素D3(1000~2000IU),嘱患者每6个月来院注射1次地舒单抗。地舒单抗可通过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结合来减少骨吸收,从而提高骨密度。


来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5年8月第40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