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妥适注射后,双侧刀砍状硬斑病

来源:btxa独到 2025.09.08
我要投稿

Hey guys,今天我们学习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深思的病例,它提出了肉毒毒素美容注射与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的疑问。

 

刀砍状硬斑病(Morphea en coup de sabre)是线状硬斑病的一个亚型,是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可影响深层软组织,导致美容和功能损害。此病通常单侧出现在额顶头皮和前额,表现为带状硬化的皮肤病变。双侧受累很罕见,且发病通常见于儿科病例。本报告旨在描述一例独特的、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被诊断出的双侧刀砍状硬斑病病例。


病例报告


一名37岁男性因前额出现进行性凹陷到作者机构就诊,该凹陷始于在外院由皮肤科医生进行肉毒毒素注射之后。患者自述其左额部头皮自童年起就有一处凹陷,但未曾由皮肤科医生评估(见图1A)。

1757311546730713.jpg


患者于2021年初开始接受额肌和眉间区的肉毒毒素注射。在首次注射后约三个月,他注意到左前额出现一处凹陷。他继续每三个月接受一次肉毒毒素注射,并观察到凹陷进展至累及双侧前额,最终形成一个U形。他否认身体其他部位有类似凹陷或皮疹。患者否认身体其他部位有皮肤紧绷感、雷诺现象、呼吸短促、咳嗽头痛或癫痫病史,但主诉有疲劳感。

 

体格检查显示,双侧前额有一弓形、坚硬、萎缩的斑块,延伸至左额部头皮(见图1 B)。双侧脸颊、颞部和前额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其余体格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结果显示抗核抗体(ANA)升高,但后续 reflexive panel检测为阴性(滴度1:320,斑点型)。血清炎症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脑部磁共振成像(MRI) 未显示颅内异常。

 

左前额外侧的皮肤活检显示真皮深层硬化并延伸至脂肪组织,符合线状硬斑病,刀砍状变异型(见图2)。

 

患者开始接受甲氨蝶呤(每周10 mg) 和每日叶酸补充剂治疗。并处方他克莫司软膏每日两次涂抹于硬化斑块。建议患者停止肉毒毒素注射。


1757311575432964.jpg

在三个月的随访中,双侧前额的斑块有所改善,但原有的头皮病变无变化,也无半面萎缩的证据。根据患者意愿停用了甲氨蝶呤,继续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在六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报告线状硬斑病无变化或进展,否认任何疼痛或瘙痒。鉴于停用甲氨蝶呤后斑块保持稳定,患者被告知如果愿意,可以考虑进行填充剂注射以美容性矫正硬斑病造成的凹陷。


讨论


刀砍状硬斑病是一种罕见的局限性硬皮病,通常表现为单侧,且在女性中更为普遍。少数病例描述了肉毒毒素注射后出现“硬斑病样”病变或凹陷,但从未有通过活检确诊为真性硬斑病的病例,这是作者病例的独特之处。Landau等人描述了三位在不同诊所接受美容性肉毒毒素注射后出现硬斑病样病变的女性病例,其中两例在皮肤活检前自行消退。最后一例的活检显示真皮胶原、皮肤附属器结构和弹性组织分布正常,无硬斑病证据。[5] 所有三例均在三个月内逐渐消退。类似地,Nyckowski等人描述了两例肉毒毒素注射后出现的线状皮肤凹陷,在注射生理盐水后的两到七个月内消退。这些病例均因凹陷逐渐改善而未进行活检。在所有报道的病例中,病变都是单侧或位于中线。

1757311594455285.jpg

据推测,异常的肌肉收缩可能引发“硬斑病样”凹陷。

 

由于额肌在皮肤的附着点,肌肉收缩性的改变可能导致浅表皮肤变化,例如凹陷区域相对于周围皮肤的肌肉收缩增加。然而,这些凹陷往往是浅表的,并非炎症过程的结果。

 

本病例报告强调了一例在肉毒毒素注射后出现双侧刀砍状硬斑病进展的特殊病例。虽然无法证明因果关系,但先前报道的肉毒毒素后硬斑病样病变病例,加上本例可能加剧了既往已存在的硬斑病(累及左头皮)的情况,共同构成了一个有趣的背景,有助于皮肤科医生在为患者进行美容性肉毒毒素注射时加以考虑。对于考虑进行美容性肉毒毒素注射的任何刀砍状硬斑病患者,都应与其讨论疾病重新激活和进展的风险。有建议提出在肉毒毒素注射后出现皮肤凹陷时,应等待3-6个月再进行活检;然而,在决策前应详细询问皮肤和医学病史。如果既往存在的硬斑病加重,主要重点应放在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以及改善美容效果上。阻止进展性硬斑病的一线治疗包括甲氨蝶呤和口服皮质类固醇的联合使用。其他治疗选择包括局部皮质类固醇、局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活动期硬斑病使用UVA1光疗,以及对于稳定期疾病使用透明质酸填充剂进行美容改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别忘记点“在看”哦!~~


参考文献


1. Adebayo O, Okoye C, Shastry JL, Bilateral morphea en coup de sabre following ona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s, JAAD Case Reports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16/ j.jdcr.2025.06.053. 


来源:btxa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