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发热、腹泻、休克

来源:医学论坛网 2011.08.16
我要投稿

图1 CT平扫见鞍区可疑占位


图2 垂体占位性病变,直径约2 cm,符合垂体腺瘤

       发热、腹泻、消瘦,消化道内镜检查未见异常

       患者男性,63岁,因发热、腹泻2天来诊;体温最高38.7℃,伴寒战、腹泻,稀水样便,每日约20次,每次量较多;伴脐周绞痛,便后缓解。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里急后重,无便中脓血。否认不洁饮食史和近期用药史。

       急性腹泻是常见疾病,病因多为感染,合并发热提示病情较重。稀水样便,便中无脓血,一般多见于病毒和细菌毒素所致腹泻。每次腹泻量大提示小肠受累,水盐吸收受到影响。绝大多数急性腹泻病程自限,对症处理即可。但应警惕少数严重传染病,如霍乱。其他可能导致小肠源性腹泻的疾病包括小肠吸收不良、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这些疾病多造成慢性腹泻,但偶尔也可急性起病。

       患者近1年来自觉乏力、纳差、恶心、 体重下降15 kg。外院曾怀疑其为消化道肿瘤,但经CT、全消化道造影、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史。

       腹泻是否由消化道外疾病引起?

       患者近一年来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原因不明,按照一元论的原则,需将此次急性腹泻和慢性体重减轻联系起来考虑。引起体重明显下降的常见疾病有恶性肿瘤、糖尿病、结核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该患者虽然已接受了大量消化道方面的检查,但恶性肿瘤尚不能完全除外,例如小肠淋巴瘤即不易为消化道造影所发现。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好可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乏力和纳差等,可行血糖检查明确。甲亢患者可有大便次数增加,但通常不足以引起严重的水样泻。

       查体:体温 38.1℃,心率 95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05/55 mmHg,身高 170 cm,体重 56 kg。明显消瘦,嗜睡,皮肤干燥,皮温较低。浅表淋巴结不大,甲状腺(-),颈无抵抗,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出现脱水、神志改变、肾功能受损

       患者有发热、心率和呼吸加快,提示脓毒症。其整体病程符合慢性消耗性疾病基础上合并急性感染。皮肤表现提示患者为严重腹泻导致脱水,引起容量不足。嗜睡而神经系统无局限性体征,考虑代谢性脑病的可能性较大,需立即行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血气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9.4 ×109/L,中性 81%,血红蛋白 132 g/L,血小板 123×109/L。大便常规及潜血(-),尿常规(-)。肝功(-),血钠 125 mmol/L,钾 3.6 mmol/L,氯 95 mmol/L,碳酸氢根 19.8 mmol/L,肌酐 140 μmol/L,尿素氮 13.2 mmol/L,血糖 3.8 mmol/L。血气 pH 7.45,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1.8 mmHg,氧分压PaO2 80 mmHg。

       检验结果显示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为肾前性灌注不足。低钠血症可能与患者神志改变相关。大便常规阴性表明肠黏膜炎症不明显,不支持侵袭性细菌感染(如菌痢),以病毒感染性腹泻可能性大。血气分析结果为呼吸性碱中毒,可能与脓毒症相关。该患者有严重脱水、神志改变和肾功能受损,病情较重,需立即干预。

       虽然患者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但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类为81%,应给予抗生素(左氧氟沙星 500 mg /d静滴),并积极静脉补液。经上述治疗患者病情无好转,体温升高至40℃,寒颤剧烈。血培养及大便培养阴性。

       病情恶化――休克,补液、抗感染不能纠正

       入院后第二日患者血压下降至80/50 mmHg,心率132 次/分,呼吸35次/分,更换抗生素为美罗培南1g ,3次/日。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迅速补液后患者中心静脉压(CVP)由8 cmH2O升至18 cmH2O,但血压仍低;遂予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患者逐渐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查血钠 132 mmol/L,钾 3.7 mmol/L,氯 98 mmol/L,碳酸氢根 12.8 mmol/L,肌酐 167 μmol/L,尿素氮 81 mmol/L,血糖 2.6 mmol/L,乳酸 5.6 mmol/L。肌钙蛋白I(cTnI)0。动脉血气 pH 7.25, PaCO2 19.8 mmHg, PaO2 72 mmHg。予50%葡萄糖20 ml静脉推注,患者血糖升至 8.5 mmol/L,但意识无改善。

       患者有高热、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尽管细菌培养阴性,仍应高度怀疑脓毒症休克。经给予广谱抗生素、积极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病情无好转,且出现血压下降。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考虑,平均动脉压 = 心排血量×外周循环阻力,心排血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而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该患者经积极补液后CVP已明显升高,既往无心脏病史,临床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且心肌酶阴性,因此考虑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很可能不是心排血量下降,而是外周循环阻力不足。按血流动力学分类,本例休克应为分布性(心排血量正常或增加,外周循环阻力下降)。除脓毒症外,分布性休克的病因还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胰腺炎、急性肝衰竭和肾上腺危象等。本例患者目前有低钠血症、低血糖和顽固性休克;既往有长期纳差、乏力和体重减轻,应重点怀疑是否存在肾上腺危象。

    发现诊断线索,针对病因治疗,转危为安

       再次查体,患者无皮肤色素沉着,但腋毛及阴毛明显稀疏。追问病史,患者一年前曾有一过性剧烈头痛,阅外院头颅CT片可见鞍区有可疑占位性病变(图1)。应立即行相关内分泌激素检查,并行鞍区MRI。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临床高度怀疑肾上腺危象,治疗刻不容缓。来不及等待检查结果回报,立即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100 mg静点,继以100 mg 3次/日。补充激素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8小时后神志转清,血压稳定,停用血管活性药物,2天后体温降至正常。

       补充激素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符合肾上腺危象的特点。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是由于肾上腺本身的病变(如结核)导致肾上腺腺体破坏;后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病变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产生减少。有无皮肤色素沉着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该患者皮肤颜色正常,且有毛发脱落,提示雄激素分泌不足,加之有头痛病史,头颅CT可见鞍区占位,因此高度怀疑其为垂体瘤导致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各种激素水平低,影像学检查验证诊断


       诊断   
垂体腺瘤压迫垂体,导致全垂体前叶功能低减。

        内分泌激素检查:血游离皮质醇4.3 μg/L(正常值40 ~ 223μg/L),ACTH 12.9 ng/L(<46 ng/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25 ng/L(1.80 ~ 4.10 ng/L),游离甲状腺素0.58 ng/L(0.81 ~ 1.89 ng/L),促甲状腺素激素(TSH) 0.75 mU/L(0.38 ~ 4.34 mU/L),睾酮0(23.1±6.0 nmol/L),促卵泡激素(FSH)1.0 U/L (7.3 ± 6.5 U/L), 黄体生成素(LH)0 (4.7 ± 3.2 U/L)。MRI检查示垂体占位性病变,直径约2 cm,符合垂体腺瘤(图2)。

       患者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及性腺激素水平均减低,而ACTH和TSH并无反应性升高,提示全垂体前叶功能低减。从影像片来看,该腺瘤内信号不均,加之患者曾有头痛病史,推测曾有垂体卒中。至此诊断终于明确,为垂体腺瘤压迫垂体,导致全垂体前叶功能低减。

       从临床表现来看,该患者的腹泻很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而其长期纳差、乏力和体重减轻可用全垂体前叶功能低减(主要是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解释。继续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补充,转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治疗。

       点 评

       本例患者以非特异性消耗症状起病,曾长期就诊于各大医院消化科,始终被疑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反复检查,迁延1年之久未能明确诊断。此次发病系由肠道感染诱发肾上腺危象,出现循环衰竭,病情一度非常危重。幸而通过本院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详细分析、仔细询问病史和针对性查体,发现了诊断线索,经及时补充糖皮质激素后患者病情得以“戏剧性”好转。

      该病例提示我们,很多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都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务求拓宽思路。若只从本专业角度考虑问题,临床思维过于狭隘,容易发生漏诊误诊。(朱峰)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吴东 普通内科 王玉 黄晓明 曾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