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孙柯科 胡萍萍 李小平 戴珍珍
患者女,49岁。因反复进餐后上腹部胀痛半年要求行胃镜检查
。
门诊胃镜示(图1):胃窦大弯侧1.0cm×1.0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考虑为黏膜下病变。
图1
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
示(图2):1.0 cm×1.4 cm大小胃固有肌层来源混杂低回声病变,考虑为异位胰腺,不除外间质瘤可能。建议密切随访。
图2
病理报告示:(胃窦)幽门腺黏膜慢性炎。幽门螺杆菌染色阴性。
门诊按功能性消化不良
予口服奥美拉唑
、吗丁啉对症治疗2周,无明显效果,遂收住入院进一步完善检查。
入院后三大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胸片、腹部彩超、增强腹部CT
、结肠镜、小肠造影
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要求行腹腔探查手术,遂在胃镜指引下行腹腔镜
部分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见胃壁内直径约1.5 cm大小白色结节状肿物。
术后病理报告示胃固有肌层内异位胃黏膜组织(图3)。
图3
诊断:胃黏膜异位症。
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腹部症状改善。
讨论
胃黏膜异位症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多位于颈段食管或美克尔憩室,而胃黏膜下出现异位胃黏膜罕有报道。
本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位于固有肌层的混杂低回声病变。因异位黏膜固有腺体分泌胃酸并在肌壁内积聚,故表现为强回声反射斑片与无回声暗区混杂。因超声内镜表现难与胃问质瘤、异位胰腺等鉴别,故明确诊断仍依赖获取病理证据。
胃黏膜异位症多数无症状并为良性病变,无需特殊治疗。但近年来,国外有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癌变的少量病例报告,甚至包括消化管壁外的胃黏膜异位病例。依据不同情况。需采取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治疗。
本例胃壁肌层内黏膜异位的情况特殊,采取腹腔镜途径切除病变并获得病理确诊。术后患者腹部症状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