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解放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 李春霖
病历简介
患者,男,53 岁。因发现血糖升高4 年,控制不佳入院。患者4 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确诊为2 型糖尿病。长期口服格列美脲
2 mg、1 次/日,二甲双胍
0.5 g、3次/日,阿卡波糖
50 mg、3 次/日治疗。自行在家饮食运动控制,监测血糖空腹波动于9 mmol/L 左右,餐后2 小时波动于13 mmol/L 左右,此次因血糖控制不满意入院调整治疗。
入院时查空腹静脉血糖9.4 mmol/L,餐后血糖14.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A1C)0.84。收入院进一步治疗。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 年,无糖尿病家族史。查体身高175 cm,体重79 kg,BMI 25.8 kg/m2,血压130/70 mm Hg。实验室检查:尿常规
示尿糖(+),尿酮(-);胆固醇(TC)5.22 mmol/L,甘油三酯(TG)2.1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7 mmol/L;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
正常;尿微量白蛋白(-);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ABI)及双下肢感觉阈值正常;眼底检查
正常。胰岛素
C 肽释放实验示胰岛素0、1、2、3 小时分别为8.53、14.7、16.3、14.5 μU/ml,C肽0、1、2 小时、3 小时分别为2.62、4.22、4.88、3.73 ng/ml。
诊疗经过
患者确诊2 型糖尿病4年,经饮食、运动治疗,并联合应用3 种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后,空腹血糖为9.4 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14.1 mmol/L,HbA1C 0.84,仍未达到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C 肽释放试验提示胰岛素、C 肽高峰延迟,β细胞功能差,故应及早调整治疗方案。
分析及讨论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年,讨论稿)指出,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HbA1C仍>0.7 时,就应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因患者进餐时间不规律,不愿意选择餐前胰岛素注射,予睡前补充基础胰岛素诺和平,并给予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并控制体重,给予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
按照诺和平的推荐初始剂量0.1~0.2 U/kg,于住院第2 天给予该患14 U 睡前皮下注射。同时口服二甲双胍0.5 g、3 次/日,阿卡波糖50 mg、3 次/日,并进行血糖水平监测。空腹血糖5.9 mmol/L,控制良好;餐后血糖12 mmol/L,虽有下降,但控制仍不理想。患者因工作原因,不接受2 次餐前胰岛素注射,遂调整降糖方案。将阿卡波糖换为诺和龙1 mg,3 次/日。监测血糖,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诺和平用量,3~5 天调整1次,直至空腹血糖达标。诺和平剂量调整方法参考表1。
经过调整,患者出院时治疗方案为饮食、运动治疗,诺和平①R12 U 睡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5 g,3 次/日,诺和龙1.0 mg,3次/日。监测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7.8 mmol/L,均控制良好。嘱患者遵医嘱进行治疗,并监测血糖,每周监测3 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 次,复诊前1 天加测5 个时间点血糖谱。
维持此治疗方案,6 个月后该患者血糖水平为空腹血糖5.2~6.3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6.8~7.9mmol/L,HbA1C 0.65,无低血糖主诉,治疗满意度好,体重71 kg。
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基础胰岛素不仅能有效控制,其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 型糖尿病的进展。对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达标、胰岛功能差的患者,应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尽早达标,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基础胰岛素通过对空腹血糖的全天控制,保护胰岛功能,减缓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HbA1C和餐后血糖水平达标。
低血糖发生和体重增加是传统胰岛素治疗的两大障碍。诺和平能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且能够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增加,与诺和龙联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同时具有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以及减轻体重的优势。
总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难以控制血糖达标时,应尽早启用基础胰岛素治疗,这对于患者实现血糖达标,防止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