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是一类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的常见感染性疾病。虽然在临床管理中,我们不断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更新诊断方法以及加强、完善预防措施,但CAP 依旧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 CAP 的病原体构成与耐药性不断变迁,如非典型病原体在 CAP 的病原体构成比例不断增加、我国非典型病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使得临床治疗难度增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就我科一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报告如下:
2007 年美国感染病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成人 CAP 诊治指南建议,对于所有需要住院治疗的 CAP 患者,初始经验性治疗须覆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对于初始经验性治疗 CAP 覆盖非典型病原体而言,可减少临床的稳定性需要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总体的死亡率和 CAP 相关的死亡率。对于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而言,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对于住院 CAP 患者,能有较佳的疗效和良好的预后。
有效覆盖非典型病原体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能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在经验性治疗 CAP 时,需要联合应用大环内酯内抗菌药物。但是,如果治疗全都选择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相对于其他没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患者而言,就会造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过度使用。同时,将进一步增加已出现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等胞外菌的耐药选择性压力。
然而,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日益严峻的耐药形势相比,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仍然对肺炎支原体保持了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迄今为止,在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中尚未发现对这两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支原体。同时,在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对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第四代呼吸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莫西沙星,除具有传统喹诺酮对革兰阴性菌良好的抗菌活性外,还增强对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对常见非典型病原体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一项在德国 410 所医院纳入 2188 例患者的莫西沙星的上市后监测研究结果显示:莫西沙星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同时,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控制研究,对于年龄 ≥65 岁的 CAP 患者给与莫西沙星治疗 7-14天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莫西沙星治疗 CAP 临床症状改善率高,总体治愈率高。对于采用莫西沙星标准治疗方案,给药期间的 75% 即可达到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能有效防止病原体的耐药问题。而且,莫西沙星具有较好的肺组织穿透性和较高的吞噬细胞内浓度,半衰期为 12h,每日 1 次静脉或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高,是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理想药物。